按关键词阅读:
后路腰丛神经阻滞
1. 腰大肌及腹膜后血肿 。 (1)常见原因:患者行抗凝治疗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穿刺过深、损伤血管 。 (2)临床表现: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 随出血量增加及血肿范围增大 , 患者可出现背部或肋腹部疼痛 。 出血量大时 , 可出现低血压、少尿及贫血 。 (3)预防:避免多次穿刺 , 尤其在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连续腰丛阻滞应避免用于抗凝治疗的患者 。 (4)处理措施:卧床休息后3~6周后症状消失 。
2. 局麻药椎管内扩散 。 (1)发生机制:腰脊神经根从腰段脊柱椎间孔发出 , 通过椎间孔与椎管内相通 , 腰丛阻滞时局麻药易进入椎管内(有报道发生率为25%以上) 。 有脊柱畸形患者 , 如脊柱侧弯时椎体发生旋转 , 因穿刺针更加靠近椎间孔而使局麻药椎管内扩散的几率更高 。 高压注射局麻药或者由外向内靠近椎间孔注射 , 药物易扩散到椎管内 。 较大剂量局麻药易扩散至椎管内 , 从而导致广泛硬膜外阻滞或者全脊麻 。 (2)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椎管内麻醉 , 可出现对侧下肢麻木和肌力下降 。 约15%患者可发生显著的低血压 。 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发生全脊麻 , 出现严重低血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 (3)预防:避免穿刺针过于靠近椎间孔 。 避免由外向内往椎间孔方向穿刺 。 注射局麻药时避免高压注射 。 超声引导“Shamrock”(三叶草)入路能够更加清楚地显示腰丛和针尖的位置关系;阻滞后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包括对健侧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评估 。 (4)处理措施:对症支持治疗 , 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 , 发生全脊麻心跳骤停时迅速进行心肺复苏 。
3. 肾脏损伤 。 (1)常见原因:左肾脏下极位于L2椎体水平 , 右肾下极接近L3椎体 , L3椎体以上水平的后路腰丛阻滞可致肾包膜下血肿;盲穿进针过深;应用超声引导 , 针尖显像不清导致进针过深 。 (2)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腰背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 C反应蛋白升高 。 超声或CT等检查会发现肾脏血肿 。 (3)预防:避免穿刺时进针过深 , 尽可能在L3水平以下行后路腰丛阻滞 。 超声引导腰丛阻滞时可精准定位腰椎节段 , 同时可发现肾脏 。 超声与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腰丛阻滞 , 穿刺前判断深度 , 可避免肾脏损伤 。 (4)处理措施:嘱患者卧床休息 , 进行对症治疗 , 一般数日到数周内症状消失 。
坐骨神经阻滞
1. 出血和血肿 。 (1)危险因素:骶丛处有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与相对于神经伴行 , 此处位置较深 , 穿刺是可能损伤血管出现局部血肿 。 在腘窝处坐骨神经的两个分支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离 , 距离腘动脉和腘静脉非常近 , 穿刺不当可能发生血管损伤 。 (2)预防与处理:运用超声多普勒技术识别穿刺进针径路及目标周围的血管 。 坐骨神经位置较深 , 穿刺过程中尽量避免刺入血管 。 注药后神经周围没有局麻药扩散 , 药物可能进入血管内 。 反复回抽 , 缓慢间断注射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局麻药中毒的早期症状 。
2. 神经损伤 。 (1)危险因素:坐骨神经比较粗大 , 神经内结缔组织丰富 , 发生损伤的几率较低 。 坐骨神经位置较深 , 超声经常显像不清晰 , 平面内穿刺时进针角度较大 , 针尖难以清晰显影 , 易发生神经内穿刺或注射 。 下肢手术止血带压力较高 , 特殊的手术体位可对坐骨神经造成进一步压迫 。 (2)预防与处理:超声与神经刺激器双重引导可使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显著提高 。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 , 穿刺针由外侧往内侧进针时应避免刺伤腓总神经 。 术中和术后要注意避免体位摆放不当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
3. 阻滞不全 。 (1)危险因素:坐骨神经粗大 , 阻滞起效时间比较长 , 经常存在阻滞效果不全的情况 。 (2)预防与处理: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 。 应用相对较高浓度的局麻药 , 如罗哌卡因需要0.4%~0.5%浓度 。 多点阻滞技术可使局麻药更好地包绕坐骨神经 , 起效时间有所缩短 。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采用包膜下阻滞技术可使阻滞效果更加完善 , 所需局麻药更少 。
来源:(古麻今醉网)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100354b0H020.html
标题:并发症|2020版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