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机成瘾 , 事关心理健康 。 为此 , 采访人员日前专访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连榕教授 。 他表示 , 从心理学角度看 , 长时间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心理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
连榕告诉采访人员 , 中小学生生活中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成常态 , 但从大量研究结果和现实案例来看 , “总体上还是弊大于利” 。
“中小学生身心处于迅速成长时期 , 长时间使用手机 , 用眼负担大幅加重 , 使得青少年近视率快速上升;此外 , 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 , 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 , 因此青少年大脑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 , 这会对脑部神经发育造成损害 , 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 ”连榕说 。
更重要的是 , 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极容易对手机上瘾 , 干扰了他们的学习、日常生活、社交生活和睡眠 。 前几年 , 国内多地就已出台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地方规定 。 2018年 ,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 首次提出要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 。 连榕表示 , 现在确实有必要出台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定 。
他认为 , 使用手机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 人出生后 , 心理是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 人的思维、情感、态度、人格等高级心理机能 , 是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交往互动中获得发展的 , 是这些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 其中 , 学校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
与家庭环境不同 , 学校是集体性质的环境 ,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 给予学生认知、情绪、人格发展以良好的作用 。 学校中的同伴影响、师生交往作用是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要素 。 连榕认为 , 这种现实真实环境的影响作用是手机网上虚拟环境所无法替代的 , 如果孩子在学校还在使用手机 , 其同伴影响作用、师生互动作用、学校集体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实现 。
二是造成青少年消极心理问题的产生 。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使用手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均发现 , 过度使用手机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差 , 形成“兴趣导向”的思维惰性 。 有手机依赖症的青少年往往有情绪急躁、焦虑不安、抑郁、敏感、低自尊、受挫感和社交孤立感的表现 。
【青少年|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连榕:手机影响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对于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 连榕表示 , 这并不是完全禁止青少年使用手机 。
推荐阅读
- 福建莆田南少林武僧“花中禅武”
- 祝福!福建一名伴郎对伴娘一见钟情,主动出击牵手搂腰眼里都是爱
- 抑郁|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出炉:24.6%的青少年抑郁 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
- 教育|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防护干预措施
- 心灵|福建佛学院院长两部新著在台湾出版
- 专科|南通首个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门诊正式开诊
- 上学|报告称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 95.5%小学生、90.8%初中生和84.1%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 防止男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
- 福建理科状元陈勤:24岁博士毕业,在美陷困境,38岁一跃而下
- 目标感强,才有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