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今年草地贪夜蛾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防控方案发布

中新网3月11日电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 , 全国农技中心11日发布2021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下简称方案) 。 方案指出 , 2021年草地贪夜蛾发生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及以南地区;西南、华南地区发生代次多 , 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发生 , 江淮、黄淮、西北、华北地区偏轻发生 , 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
防控目标方面 , 方案提出实现“两个确保” , 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 , 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 。 防控处置率总体达90%以上 , 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 , 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
防控策略方面 , 按照主攻周年繁殖区、控制迁飞过渡区、保护玉米主产区的策略 , 强化“三区”联防和“四带”布控 , 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 , 治早、治小 , 全面扑杀幼虫 , 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 突出主要作物、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 , 加强统防统治和区域联防 , 落实防控指导任务 。
方案提出三点防控措施 。 一是监测预警 。 在西南和华南边境地区、迁飞通道设立重点监测点 , 结合高空测报灯和地面虫情测报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 。 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 。 以玉米为重点 , 兼顾甘蔗、高粱和小麦等重要寄主作物 , 在作物生长季 , 特别是苗期和心叶期开展大田普查 , 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
二是分区防控重点 。 华南及西南周年发生区防控境外迁入虫源 , 加强成虫诱杀 , 强化田间幼虫防治 , 遏制当地孳生繁殖 , 减少迁出虫源数量;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重点扑杀迁入种群 , 诱杀成虫 , 扑杀本地幼虫 , 压低过境虫源基数;黄淮海及北方地区以保护玉米生产为重点 , 加强迁飞成虫监测 , 主攻低龄幼虫防治 。
三是主要技术措施 。 生态调控技术方面 , 以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区和境外虫源早期迁入区为重点 , 强化生物生态预防措施 。 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 , 同时在玉米田可间作套种豆类、洋葱、瓜类等对害虫具有驱避性的植物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 , 趋避害虫或集中歼灭 , 减少田间虫量 。
种子处理技术方面 , 在播种前 , 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 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
理化诱杀技术方面 , 在成虫发生高峰期 , 采取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 , 诱杀成虫、干扰交配 , 减少田间落卵量 。 在集中连片种植区 , 按照每亩设置1个诱捕器的标准(集中连片使用 , 面积超过1000亩 , 可按1.5—2亩1个诱捕器标准设置)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 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诱捕器设置密度可以适当增加 。 苗期诱捕器进虫口距离地面1—1.2米 , 后期则高于植株顶部15—25厘米 , 随着作物生长 , 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 。 在使用期内 , 根据诱芯的持效期 , 及时更换诱芯 , 以达到最佳的诱杀效果 。
生物防治方面 , 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半闭弯尾姬蜂、淡足侧沟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东亚小花蝽、大草蛉和瓢虫等捕食性天敌 , 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 , 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 。 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 。 抓住低龄幼虫期 , 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 , 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
【草地贪夜蛾|今年草地贪夜蛾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防控方案发布】科学用药方面 , 在全生育期实施性诱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的基础上 , 根据虫情调查监测结果 , 当田间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龄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 , 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 , 也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 , 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高效低风险农药 , 注意重点喷洒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 。 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 , 延缓抗药性产生 , 提高防控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