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因官吏贪赃 , 时有所闻 , 特设此名 , 欲其顾名思义 , 勉为廉吏也”—《清稗类钞》
因为在康熙末年几乎达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 , 雍正皇帝在继位伊始 , 下特旨设“养廉银”制度 , 想用高薪 , 来培养官员的廉洁习性 , 抑制官员阶层的贪污之风 。
清朝官员的俸禄
清朝|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初文官的薪俸标准是完全照搬万历朝《大明全典》制定的低薪制 , 一个七品知县 , “每月支俸三两 , 当时的标准一家一日粗食安饱 , 如果再养一匹代步的马匹 , 总计需银五六钱 , 这样看来一月俸禄不足五六日之费” 。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 清朝官员的薪俸相对与整个社会来说非常微薄 , 一品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 , 每月只有十几两银子 , 七品之下的一方“父母官” , 每年俸银只有三、四十两 , 每月不过三两多的收入 。
而据史料记载 , 在康乾盛世期间 , 一个中等农户家庭的月收入大概三两二钱银子 , 可以维持一家3-5口人的温饱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 , 整个官员阶层靠这样微薄的收入 , 想要有个体面的生活真的很难 。
清朝|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官员也不是圣人 , 十年寒窗苦读 , 为的就是人前显贵 , 光宗耀祖 。照这个薪俸 , 不要说大富大贵 , 就是能维持温饱都是个难题 。但是 , 绝大多数的官员生活穷奢极侈 , 挥金如土 , 他们哪里来的收入供他们挥霍呢?
官场的隐形收入
1、地方官
凡是州、县官等主政一方之牧民官 , 主要靠征税时来盘剥百姓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田赋最初征收实物 , 后来改成“折色”银 。无论征收实物或银钱 , 按惯例都有“耗羡” , 所谓“耗羡”是指在征收钱粮时 , 以弥补正常运输、保管时损耗为由 , 在正常征收之外加征的部分 。
清朝|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般情况下 , 征收的银两中 , 按照地域的不同 , 粮食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银钱每两加征三到四钱作为“火耗” , 整个州、县数万人口至数十万人口 , 总量加起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 实际上多出来的这些钱粮并不归公 , 完全入了州、县官(包括衙门吏员、官差们)的私囊 , 成为官场的惯例公开的实施 。
俗话说“小小衙门朝南开 , 有理无钱莫进来 。”在古代司法制度并不完善 , 案件的处理 , 主要是由主审官员来甄别、定罪 。所以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们 , 如果不太黑心 , 每年总可以弄个几千两银子 。如果刻意搜刮 , 自然更不止如此 。一任(三年)下来 , 赚个盆满钵满 , 身家巨万 。
至于更上一级的知府 , 除了本身的收入外 , 还有所辖的各州、县官的例常“孝敬”银 , 逢年过节、喜事丧事免不了收些下级官员和地方士绅的“红包” , 自然所得也更多 , 因而有“三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 说的是在不贪赃枉法的情况下 , 仅依照惯例收取 , 一任下来 , 也可以有十万银子的进账 。
清朝|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道、抚、督之类的高级官员来说 , 权力更大 , 不仅有下属“孝敬” , 还有权推荐些特殊的官职 , 比如:盐运使、海关道的属官、佐官等 , 是官场上公认的肥缺 。即使当一位学政 , 做一次主考 , 也有“棚费”(地方官向士绅、学子阶层摊派的银两 , 送给主考)收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