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京官
京官不能直接向百姓收刮 , 只有可怜兮兮的朝廷俸禄维持生计 , 所以要靠地方官的孝敬才能维持体面 , 美其名曰“冰敬”、“炭敬”之类 。
有些京官掌握地方官员的考查、任免大权 , 外官为了巩固地位 , 是必须与京官打好交道的 , 这自然成了有权势的京官最大收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至于中、下级京官 , 就只有靠着代同乡出具“印结” , 每月分一些银子以维持生活 。所谓“印结” , 即以京官的官身作保 , 代同乡出具契书 , 保证捐官或捐监贡的同乡身家清白 , 并不虚伪等情况 。
“印结”是要出一笔银子来买的 , 当时每一省设一印结局 , 凡是加入印结局 , 出名为同乡具印的 , 每月可以分一次印结费 , 通常每人可以获得几十两银子的收入 。
这样看来 , 即使是最为清贫的低级京官 , 各种各样的额外收入 , 也超过正常收入的十几倍 , 有实权的官员甚至可以达到百倍、千倍的地步 。
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清全典事例》记载:养廉银根据地域和官职的不同 , 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 。地方总督为15000至20000两;巡抚为11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6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4000至7000两;最小的地方主政官知县也有1200两 。
看似很多 , 足够一家之用 。官员们聘个师爷 , 寻个幕僚 , 再养几个杂役、奴仆维持体面算算也是够用了 , 但官场之间迎来送往太多 , 做任何事情还要体现个官威 , 时不时的要救济和扶持一些乡中子弟进学等等 , 一年下来 , 也捉襟见肘 。例如:晚晴重臣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期间 , 寄回家书诉苦:“目下光景渐窘 , 恰有俸银接续 , 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 , 今年尚可勉强支持 , 至明年则更难筹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的廉洁问题 , 只有厚禄而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制度 , “廉洁奉公”只能凭官员自身的良心 , 大多成为一句空话 。养廉银制度 , 在雍正朝 , 因为皇帝对贪官的严惩不贷 , 还是起到一定正面作用的 。但从乾隆朝开始 , 由于制度的松弛以及皇帝自身铺张浪费、好大喜功的性情 , 养廉银制度已经名不符实 。
【清朝|雍正朝的“养廉银”政策,为何到了乾隆朝却养出和珅这样的大贪官】乾隆年间最大的贪官、曾任首辅的权臣和坤嘉庆皇帝下旨被抄家时 , 珍珠、宝石“胜于大内” , “藏银、衣物数逾千万” , “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 , 私库藏金六千余两 , 地窑埋银三百余万两……” , 其中部分是和珅好经营之道 , 自己挣来的 , 但大部分还是以权谋私、纳贿孝敬所得 。
乾、嘉以后 , 清朝官场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现象变本加厉 , 日益严重 , 直到清朝灭亡 , 这一现象也没有得到改观 。雍正当年希望通过养廉银制度 , 培养官员们廉洁品性的初衷最终成为泡影 。
参考资料:
《清稗类钞》
《曾国藩全集·家书》
《道咸宦海见闻录》
推荐阅读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雍正从一件小事,看出年羹尧不可靠,将来必败!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汉人总督在雍正面前自称“奴才”,雍正:你自称臣才对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雍正登基连夜召见邬先生,杀心起,邬先生说三句话救了自己性命
- 清朝佟佳氏出了哪几位皇后 佟佳氏后人如今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