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中国青年》:偶然的合作,永久的记忆( 二 )

这要分别从《中国青年》和丰子恺两端来说。《中国青年》创办人与编辑者为恽代英,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1923年出任上海大学教授,还担任过教务长。
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派遣了多位重要领导与骨干参与组建,上海大学一度成为党在上海地区重要的革命活动据点和宣传阵地。陈望道在其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也就是当时上海大学校址,是‘五卅’运动的策源地。5月30日那天,队伍就是在这里集中而后出发到南京路去演讲。”当时上海大学还聘请了社会上许多有名望的教师,丰子恺也在其中,可见上海大学对丰子恺的人品和学识是赞赏的。
没过几年,“大牌”师资云集的上海大学,已是闻名国内,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说法。《中国青年》的主要编辑恽代英与丰子恺当时在上海大学成了同事,上海大学还有一位教师叫杨贤江的,他既是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长,又与丰子恺先后在春晖中学与上海大学共同执教,且杨贤江又曾协助恽代英编辑过《中国青年》,是恽代英非常亲密的战友。
“五卅”惨案震惊了世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五卅”惨案发生后,丰子恺的好朋友沈雁冰、郑振铎、朱自清等人都写了声讨文章与诗歌。恽代英或杨贤江打破《中国青年》封面从来不刊登绘画的惯例,在纪念“五卅”周年特刊的封面上做文章,邀约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丰子恺创作封面画,以加强宣传力度。
丰先生慨然应约,连连供稿,这完全是顺情顺理。大家爱国反帝,同仇敌忾,就这样“缘”的两端走到了一起,“偶遇”在这里变成了“必遇”,最终成就了丰子恺为《中国青年》画的两张封面漫画。
这两幅画,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红色的美术史料。其实当年为《中国青年》画封面的时候,丰子恺也只是二十八岁的青年,他用两幅封面画鼓励广大读者,同时也鼓励了他自己。
选自《封面子恺》

丰子恺与《中国青年》:偶然的合作,永久的记忆
文章插图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六一
丰子恺与《中国青年》:偶然的合作,永久的记忆】【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