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片场指导拍摄《2001太空漫游》。可以说,佐杜的《沙丘》是他试图携带着超现实主义、60年代青年反文化和南美第三世界宗教文化对商业电影市场的一次突袭,谁也不知道在这样迷幻的改编之下,《沙丘》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导演雷弗恩曾追问:如果第一部科幻大片不是《星球大战》而是《沙丘》呢?佐杜将电影视为一种创造灵魂的艺术,他希望能够借助《沙丘》来改变当时年轻人的观念。这样的想法可能过于理想。但至少,如果第一部科幻大片是《沙丘》,我们今天或许能够想象一些全新的可能。《2001太空漫游》:“精确”的迷幻实际上,佐杜想要的迷幻风格,早已有电影实现了。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尽管曾邀请该作品的特效总监加盟《沙丘》,但佐杜却觉得这部叫《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过于现实主义了。或者说,它太“精确”了。1964年,刚刚因《奇爱博士》的成功备受赞誉的库布里克开始准备他的下一部作品。他找到了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具体会拍一部怎样的电影,但库布里克非常明确,这部电影将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会通过外星人揭示出来。而且,与此前的科幻电影不同,这部作品将在“精确”的基础上挥洒想象力。为了保证这种“精确”,库布里克要求电影对未来星际航行的描述一定要准确。为此他让团队和许多相关行业的公司合作,并采访了许多航空航天、宇宙研究、科学宗教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涉及的内容包括太空服和太空舱的设计、冬眠监控装置、离心机的准备和使用、宇宙空间站的情况等。可以说,库布里克对《2001太空漫游》的把握更符合苏恩文那个“认知性陌生化”的科幻标准:影片中的每一处设计都能找到科学性推测的依据。“精确”的最终效果是明显的。在影评人珀森斯看来,《2001太空漫游》是“一条分界线”,此前有关太空旅行的科幻电影提供的只是“纯粹的幻想图像”,“宇宙飞船嗖嗖地飞来飞去,仿佛都是在钢琴琴弦上拉来拉去的小玩意儿”,而在《2001太空漫游》的科学现实主义面前,“这一切幼稚的幻象都迅速死去”。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电影上映后,受到了上世纪60年代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嬉皮士们将这部影片视作一场带领他们穿越宇宙的迷幻之旅。特别是电影的第四部分《木星以及无限之外》,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对白,观众跟随着主角大卫·鲍曼穿越星际之门,银幕上只有巨大的木星和浩瀚的宇宙以及不断推进、形态各异的斑斓色彩,充溢其间的只是利盖蒂的交响乐《安魂曲》和《气氛》。而后电影来到了一个路易十六风格的房间,三个年龄越来越大的鲍曼依次出现,观众只能听到面罩里的呼吸声和脚步声。最终影片最重要的物品黑石再度降临,伴随着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鲍曼变成了有如行星之巨的星孩。电影结束。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明白电影最后到底讲述了什么。嬉皮士们只是沉浸在影片营造出来的视听氛围中,感受着与宇宙融为一体的迷幻震撼,想象着黑石的意义。正如库布里克自己所言,“它本质上是一场非语言的体验,它试图更多地与潜意识及感觉交流……那些不相信他们眼睛的人是不会欣赏这部电影的”。这种“精确”的迷幻效果,很大程度上可能得归功于这部电影独特的改编方式以及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二人风格的互补。《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脱胎于克拉克一篇早年的小说《岗哨》,同时借鉴了他另一部短篇《相会于黎明》的思路。两篇小说都与外星文明对人类的接触有关。库布里克对克拉克小说中对外星人的描述非常感兴趣,但他却不想止步于此,他提议克拉克和自己一起写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再从中发展出相应的电影剧本。因此,《2001太空漫游》的改编实际上是一种共同创作。克拉克不断与库布里克讨论小说的内容,根据库布里克的要求修改相应的情节。而电影的拍摄也和小说的创作同时进行。直到电影上映当年,克拉克才经库布里克的同意出版了这部共同创作而由克拉克单独署名的小说。小说的风格与电影大相径庭。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创作了一部标准的“认知性陌生化”科幻小说,里面充满了相应的技术细节和对故事发展的详尽解释。《岗哨》中的金字塔变成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黑石引导着人类航向木星,航向宇宙,黑石引导着鲍曼穿越星际之门,并把他变成了纯能量态的生命“星孩”。总之,电影里没有阐明的一切,小说里全部讲得一清二楚,没有给读者留下多余的想象空间。而这些清晰的部分,则在电影里被库布里克变成了大片的留白。不需要解释,只有音响、动作、画面、色彩。不需要语言,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流入宇宙,取代了本该存在的对白。库布里克在自己的风格和克拉克的风格之间,很好地完成了小说和电影两种媒介之间的“语言翻译”。如果说佐杜的迷幻是通过富有浓郁象征意味的众多异质性意象的拼贴结合来完成的,那么库布里克则是通过“精确”安排设置的同质性元素制造出了异质性的迷幻感觉(尽管这并非他的初衷)。这种感觉属于60年代,也超越了60年代。至于库布里克一开始想要拍摄的外星人,它根本就没有在电影里出现。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这就是库布里克“精确”的迷幻。《银翼杀手》:一种风格的诞生当接到制片人的导演邀约时,刚刚拍完《异形》的雷德利·斯科特拒绝了。因为他当时已经接手了一个别人做砸了的项目。这个项目叫做《沙丘》,把它做砸了的人叫佐杜。然而机缘变幻,1980年初,雷德利还是拿起了制片人递过来的剧本。这个剧本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想要电子羊吗?》,电影上映时,它的名字变成了《银翼杀手》。
推荐阅读
- 9个冷知识:你以为鲁迅是个呆板的人?其实他是个潮男
- 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还有下半句,读罢让人更扎心
- 古人难道只会斗鸡斗蛐蛐其实古人能斗的动物还很多!
- 五本剧情宏大,视角独特的佳作书荒不用慌
- 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其实是苦心孤诣教育子孙,可惜没人警醒
- 因为李秋水,段誉和虚竹其实还是亲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简单!
- 都说金庸笔下第一美女是最可怜的,其实不是,她姐姐才是最可怜的
- 古代有一种刑法,对女囚犯来说十分羞愧,如今却是年轻人的潮流
- “神行太保”戴宗真的会法术吗?其实他能跑是有原因的
- 你贪多少,我奖励你多少,这皇帝莫不是失心疯了,其实此乃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