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体悟中国气派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十讲》读后( 二 )


哲学史|体悟中国气派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十讲》读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张岱年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会通中西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 , 原本是在西方哲学的刺激下 , 依傍西方哲学建立起来的 。对此 , 创立中国哲学学科、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先驱们都有明确意识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 如此写出来的“中国哲学史” , 到底是“中国哲学的史”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直到21世纪初还在争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
实际上 , 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一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 , 不会通中西 , 是没有出路的 。郭齐勇先生指出 , “百年来 , 在中国哲学学科建立、发展的过程中 , 不可能不以西方哲学为参照 。”但以西方哲学为参照 , 并不意味着以西方哲学来裁剪中国哲学 , 也不意味着失去中国哲学的主体性 。
郭齐勇先生一方面特别重视中西哲学之间的互动和会通 , 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对中国哲学之特殊性的研究和揭示 。两者之间看似有距离 , 实则深度一致 。因为对话和会通必须在两个平等主体之间进行 , 如果没有自身的特殊性 , 就不能成为平等对话的一方 。
他对中国哲学特殊性的思考 , 特别体现在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的概括上 , 而且注重这种概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例如 , 他从西方政治正义的视角来看待儒家 , 注重中国哲学研究中经典诠释方法学的展开 。这是一种避免以偏概全、避免僵化的理解 。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多一个角度的概括 , 就能使中西哲学之间多一层交流和会通 , 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 , 更好地促进中国哲学的发展 , 甚至揭示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对世界哲学的贡献 。
哲学史|体悟中国气派的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十讲》读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哲学史十讲》 郭齐勇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思接古今
以现代的视角来理解传统哲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 是郭齐勇先生治中国哲学史的又一大特点 ,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 , 直接回应现实社会人生存在的问题 。郭齐勇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哲学研究存在七大问题 , 其中第三个问题就是“现实向度不够” , 并且期待中国哲学能创造性转化 , 中国哲学的智慧能参与现代化 , 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 。他提出 , “现实向度”不仅仅意味着以现代视角进行研究 , 而它本来就是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 , 生活于现实世界中 , 照样可以超脱解放 , 把精神向上提升 。超越的理想要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实现 。”
除了回应现实 , 他还积极从正面阐发和推动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讨论儒家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时 , 郭齐勇先生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文明中(包含观念、制度、实践、民俗诸层面)的许多遗产 , 值得人们认真地思考与创造性转化” , 在介绍《礼记·王制》中的有关理念与制度安排时 , 作者特别指出其中很多制度是“极有人性化的制度” , 还“涉及今天所谓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 , “这些资源至今还有进一步作创造性转化的价值与意义” 。
郭齐勇先生常谦称“守先待后” 。他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精神和命脉 。而真正的“守”并不那么容易 , 必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 体会其精神 , 并在现代社会延续其命脉 , 才是真正的“守” 。
中国哲学史 , 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 , 已有一百年历史了 。先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萐父、汤一介等 , 都写下了自身对中国哲学的著述 。郭齐勇的新作 , 又为中国哲学的探讨与诠释 , 提供了一些新思 。我们相信 ,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后之学者 , 通过研读先贤的著作 , 深入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传统 , 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慧命 。中华文化必定生生不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