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滩续梦(散文)

作者: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姜汉西
夹滩续梦(散文)】特邀编辑:董学仁
三年过去了,夹滩这个在我青春的纪念册里留下了重要一笔的地方,已经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不少人的名字和他们的形象之间已经无法进行有效匹配和衔接。当年我还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这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支教活动。斗转星移,光阴不经意间如沙从指缝中偷偷溜走,如今我已正式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我不知道夹滩在我的脑海里还可以留存多久,更不知道那个满载着我的足迹与身影的夹滩,是否还记得曾有我这样一个过客在此短暂停留和驻足?
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缘分总是很奇妙,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建立起来,然后因为各种原因也许会导致暂时中断,但是一旦有了被激活的可能,这种缘分就会表现出一种不可摧残的韧性和顽强。
今年初冬时节,由于要做一个与黄河文献有关的科研项目,我一直穿梭在沿黄区各个城市与乡村之间,到处收集与整理各种相关文献材料,任务量比较大,时间也比较紧,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也不敢在外面多待,所以每到一处总是匆匆忙忙,来不及歇息就得赶紧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这样匆忙的行程中,我的更多时间都被用在了文献的收集上,但冥冥之中我似乎还在被另一个内心的渴望所牵动着,从而指引我继续前行。
这一天正好来到了河南原阳,夹滩就是原阳县辖区内的一个小村庄,当初我就是在原阳县教体局下的大巴前,被当时的李校长接到夹滩学校去的。从接我的车上下来时,正好赶上课间休息,那时候师生们一下子涌上来将车子围住的场景是我永远难以忘怀的。因此从我进入河南开始,我就一直对原阳两个字特别留意,也格外敏感,在心里总是希望这两个字突然冒出来,只有我自己知道夹滩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恰巧那天从长垣出发沿封丘而上,正好来到了原阳,也是我在新乡的最后一站。等我把手里的工作都做完了,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就抓紧时间往夹滩赶,希望能在放学前赶到这个曾经一度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样的话就能和更多熟悉的老师们见面了。我知道曾经的学生早已经如同林中的鸟儿一样,在巢穴中养足了精神,积攒了力量,飞向了四面八方,再见的可能已经很渺茫,也不再抱有太多的幻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我刚下车就听到了熟悉的铃声,从时间上估计这应该就是下课铃无疑,校门口已经有不少家长在焦急地张望和等待。我来到了门口的正中间,这时只听大门吱呀呀打开,门旁站定一人,年龄并不大,穿着保安的制服,威严而不可侵犯,我并不认识。我在路上给李校长提前打了电话,他听后很高兴,说好了在门口接我,可能这会儿正在组织队列吧!从外向内看,校园变化不大,不过办公楼前的那三棵杨树倒是粗壮了许多,高度超过了办公楼,有树枝延展到楼顶。正在这时,一个人拍了拍我的肩膀,眼前的这个男人,眼睛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只是白头发更加多了,显现出一种不可逆的老态,这就是李校长,我一下就认出了他。
学生们都已经走完了,校园里安静了下来。因为周五例行的教研会,老师们还都在各自的班级里,撰写一周的教学总结,我就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发现在教学楼的侧面,并排停着三辆汽车,车型不大,不过看样子应该是新车。记得我支教那会儿,整个学校只有张老师一个人有车,因为她已经搬家到了县城,回到这边上课,极为不便,尤其雨雪天,就买了一辆二手的宝骏。当时我就是坐张老师的车来到这里的,所以印象特别深。等老师们陆续回到了办公室,曾经熟悉的面孔一下子出现在眼前,过往的许多记忆也随之被打捞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问我的学习,有的问我的感情,有的问我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我都一一回复,这种久违的其乐融融的画面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
外面下雨了,并不很大,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屋里的灯已经亮了起来,透过窗户可以看见那三棵杨树上残留的黄叶,在寒风的捶打下掉落了一地,挂在树枝上的发出了哗哗的声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