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走访沙家浜风景区,阿庆嫂绝对是一个高频度出现的名字。
可以说,在沙家浜风景区,阿庆嫂确凿无疑是这里独一无二的主人。
而阿庆嫂的原型是谁也必然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我们可以在景区的不同地方,看到不同的阿庆嫂的身影。
但实际上,对阿庆嫂原型的寻找,当年在阳澄湖畔这块地域战斗过的老战士,却并不认同。
所以,1985年,当年在阳澄湖两岸战斗过、后来在北京工作的八名老战士集体联名给当地政府致函,建议:“今后不要再去寻找什么《沙家浜》‘原型人物’。原型人物是没有的。现在的先进、英雄人物应以他本人真正的英雄、先进事迹来进行宣传。”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这一次参观沙家浜纪念馆,里面的展板上,并没有明确地指出“阿庆嫂的原型”,而是用了一个“阿庆嫂式的人物”的文字标识。
笔者注意了一下,在这一块展板上,只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范惠琴。另一个是陈二妹。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而在2017年出版的《沙家浜镇志》中,却与纪念馆的说法不完全相同,仍然采用了“现代京剧《沙家浜》人物原型”的说法,其中在介绍阿庆嫂原型时,与纪念馆里展示的图片一样,也是列出了范惠琴与陈二妹。
从镇志中来看,范惠琴当年并没有开茶馆,因家处偏僻之地,成了交通站,护理过我军战士,当过联络员。北京排练《沙家浜》时,征集过她的回忆录作为创作素材,镇志中称“在所有的阿庆嫂人物中,她是唯一与北京京剧院有过联系的女同志”。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另一位阿庆嫂的原型人物陈二妹,却因为宣传尺度掌握失衡,而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反响微澜。
据曾任常熟市档案局局长的沈秋农刊发在《江苏地方志》的一篇名叫《编志也应守规矩:——从“阿庆嫂”入志说起》透露,最早把陈二妹说成阿庆嫂原型的文章,是刊载于1984年3月9日《苏州日报》的《“你是真正的阿庆嫂”——访常熟市董浜乡革命老人陈二妹》,文中把“你是真正的阿庆嫂”这句话说成是出自谭震林之口。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1985年3月10日,《文汇报》上发表署名为刘金宝、梁心华的文章《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文中开头写道:“‘你们可能不知道,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谭震林同志在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九日和夫人葛慧敏到常熟会见老同志时,拉着这位老人的手向大家作了介绍。”
显然,这种非常肯定的口气并不符合事实。
《文汇报》影响面甚广,此文引起当年在常熟参加抗日斗争的老同志的强烈不满,谭震林夫人葛慧敏专门投书《文汇报》,该报于同年4月19日以“来函照登”的形式发表了这篇澄清函。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这篇信函肯定了陈二妹当年做出的贡献,但也指出《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这个题目断章取义。文中回顾了谭震林1982年到常熟会见老同志时谈到戏剧《沙家浜》,说:“那是艺术塑造。常熟有千百个阿庆嫂和沙奶奶,他指着陈二妹说:‘关林嫂不也是一个吗?她丈夫是开茶馆的。’”
然而,这样的以讹传讹并没有因为这一封来函照登而戛然而止。
 阿庆嫂寻找原型热,引起当年知情人士反感,警示正确对待艺术创作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