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反王大起义,天命最终归父子齐上阵的唐王李渊


 十八路反王大起义,天命最终归父子齐上阵的唐王李渊
文章插图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94,《隋唐史话》连载04(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暴君隋炀帝即位以来,进行无休止的横征暴敛,早已叫百姓透不过气来。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全国规模的大征调,更使永济渠沿岸的村落,几乎找不到男丁。
劳力缺乏,田园荒芜,再加上一场洪水,粮价涨了几百倍,人民靠树皮野菜充饥。他们忍受不了兵役、徭役和饥饿的折磨,纷纷揭竿而起。
01、王薄和窦建德起义
大业七年(611),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起义。
王薄自称“知世郎”,他以先知先觉自居,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他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起来反对隋炀帝,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歌辞道: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王薄起义好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农民战争的序幕,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便在全国各地燃烧起来。
隋统治集团陷入农民起义的大包围中。大业十二年(616),农民军经过五年多的奋战,由分散到集中,逐渐形成了以窦建德为首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几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
窦建德是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他勇敢而且有谋略,在漳南乡间很有威望。当隋炀帝为征高句丽而大征调的时候,漳南县令知他勇武过人,派他当二百人长。
窦建德见炀帝穷兵赎武,料定天下必乱,所以劝贫农孙安祖起义。孙安祖聚众起义以后,隋政府怀疑窦建德和农民军有联系,就杀了他的家属。窦建德被迫参加了高士达起义队伍。
窦建德才略过人,受群众拥护,高士达就让他当司马(管作战的),领导农民军作战。从此,高士达与窦建德成了漳南农民军的领袖。
大业十二年(616),当瓦岗军在中原不断壮大的时候,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河北也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
大业三年(617) ,起义军与隋朝军队在七里井打了一仗,隋军战败。
七里井战役是河北战场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这次战役以后,河北大多数郡县,都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占领。618年,窦建德改国号为夏,改元五凤。
唐武德元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隋炀帝,立秦王浩为傀儡皇帝,自称丞相,掌握军政大权,并以宇文士及为内史令,智及为左仆射,在江淮成立独立政权。
武德二年(619)二月,唐将李神通在贝州一带打败宇文化及。窦建德抓住战机,大举围攻宇文化及,迫使他节节败退,最后龟缩在聊城。
农民军集中兵力强攻,王薄眼看聊城危在旦夕,于是打开城门,迎接窦建德。建德进城以后,俘虏了宇文化及、萧皇后、义成公主、元武达、杨士达等,把宇文化及斩首示众。
这时,窦建德军处在极盛时期。他的政策,最初和隋朝有显著区别,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在义军统治区内,“境内无盗,商旅野宿”。
窦建德虽然是千军万马的领袖,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不食肉,不饮酒,经常以粟饭蔬菜充饥。打仗得来的资财,除公用以外都分给将士,因此得到广大义军的拥护。
这一带群众,长期怀念窦建德,在他死后设立夏王庙(或窦王庙)悼 念他。
 十八路反王大起义,天命最终归父子齐上阵的唐王李渊
文章插图
02、瓦岗军威震中原
大业七年(611) ,滑县(今河南滑县)法曹翟让,不知犯了什么罪,被判刑下狱。当时管狱的小官黄君明同情他,偷偷地把他放了。
翟让逃到滑县东南的瓦岗寨,在那里暂时隐蔽起来。恰好这里的农民正酝酿起义,缺乏首领,翟让一到,就被推举为领导者,起义便开始了。
翟让的同乡单雄信、东阿人程咬金、浚县大任山起义的徐世勣和内黄起义的王伯当,也先后统领所部和瓦岗军会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