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文本曾大改过六次,是一部漂流于时代的剧作

《雷雨》从其诞生到曹禺去世, 先后被《文学季刊》、文化生活出版社、开明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十月文艺出版社等机构出版发行。目前北京大学学术团队正在进行新版《曹禺全集》的编辑。这部“全集”以学术标准,全面体现曹禺各剧作的历史变迁。在纪念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新京报专访北京大学王风教授,梳理曹禺名作《雷雨》不断演化的过程。
《雷雨》文本曾大改过六次,是一部漂流于时代的剧作
文章插图
曹禺。万方供图
新京报:今年是曹禺诞辰110周年,《雷雨》也有新的版本的演出。得知北京大学团队目前正在重编《曹禺全集》,这个采访就以此开题吧。为什么要再编《曹禺全集》?
王风:目前市场流通,以及学界使用的《曹禺全集》,是由前辈学者田本相先生主持编辑的。他是著名的曹禺研究专家,与曹禺先生本人有颇深的交情。这部《曹禺全集》,1996年由河北的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也正是在出版当年曹禺逝世。这一版本的“全集”,学术界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为曹禺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文献资料,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不过,当年的编辑相当仓促,只花了几个月时间。版本选择比较随意,文本也没有经过校勘。就目前学术研究发展的状况,已经不敷使用。我们大概在两年前,启动重新编纂《曹禺全集》的项目。
新京报:目前这版新编《曹禺全集》的编纂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风:曹禺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剧本,主要是话剧剧本;二是各类文章,也包括极少量的小说和诗歌创作。此次重编《曹禺全集》,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尽量收全他的作品,花山版的《曹禺全集》收文约300篇,我们现在已经收集到500篇左右,增补了四成。另一个就是依照文献学要求,调查版本,进行校勘。这主要是剧本,尤其早期的几部名剧,历史上改动非常频繁,其演变过程相当复杂。
以《雷雨》为例,大的改动就有6次,这些大改不但牵涉情节,甚至影响作品的立意。我们的工作,是通过版本调查与选择,采用校勘的手段,将这些剧作的变迁史反映出来。目前“全集”的校勘已经基本做完,虽然最近受到一些意外因素的干扰,但并不影响我们按照原计划完成整个工作。
新京报:能否请你梳理一下《雷雨》的版本情况,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版本?
王风:这方面我们的分卷主编更清楚,我只能谈个大概。《雷雨》是1933年写成的。1934年经巴金推荐,发表在他任编委的该年7月《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这是最早的版本,即“初刊本”。到了1936年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这个出版社也是由巴金等人创立的。这是第二个版本,即“初版本”,可以看作是《雷雨》最早的一个 “定本”。在成书过程中,曹禺做了非常认真的修改,根据我们现在的校勘,大概有六、七百处改动。主要是技术和文字方面,比如鲁大海的年龄由20岁改为27岁,这是因为周萍28岁,他们的母亲侍萍和周朴园的秘密关系不可能维持8年之久。
曹禺几部名剧如《雷雨》《日出》等,广受读者欢迎,销售情况非常好,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印了二十多次。抗战期间,出版社不断搬迁,沪版之外,还有渝版、桂版。不过在不断重印的过程中,曹禺还是时有修改。举个明显的例子,鲁大海的身份变了,他原来的身份是“工头”,还是鲁贵运动来的,后来就改为“工人”。为什么要改,与当时曹禺周边的朋友和批评界有关,李健吾、周扬等都认为鲁大海的身份有问题,显然“工头”是“工人”的对立面,当时曹禺跟左翼人士的关系也比较近。不过民国时期的这些修改,并未对作品的立意产生影响,这与1949年后的情况不一样。
新京报:这我可以理解,1949年后是新的时代。那么曹禺对《雷雨》都进行了哪些修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