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安岳武德三年戴笠帽供养人造像之一 图 傅盛
除以家庭成员为单位的供养人立于龛侧外,此处还有在造像龛左右相对的供养人群像。供养人的排列与同时期敦煌石窟等均不同。后者基本是以性别为单位,男左女右。安岳的供养人群大多是父母子女男女混合的家族成员在右侧,左侧是由一位带着斗笠状冠的男子手持香炉或物品引导,身后男女供养人服饰也与右侧家族供养人有差异。
文章插图
安岳武德三年戴笠帽供养人造像之二 图 傅盛
保存最好、造像尺寸最大的一组对立供养人浮雕在造像区中部底层,龛正中是一高浮雕狰狞吐舌的兽面,右下为一家六口,一小儿手持莲蕾站在最前,璞头襕袍的男主人手持长柄香炉随后,左侧领头的是身着襕衫头戴斗笠状冠帽的神秘男性,手中捧如同花束一类物品,身后有三男三女供养人跟随。此类男性冠帽在之前隋唐文物中从未出现过,男子身着正装,显然不会是敦煌壁画中唐代农夫所戴的草帽。在目前残存的供养人像中,此类带笠男子并非孤例,而是有规律的出现在左侧领头位置,目前残存4龛。此戴笠男子究竟是谁?是否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时的特定装束?还是当时匠人臆想创造的一种非写实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隋唐史专家在研究过照片后推测:戴笠男子可能与当时盘踞安岳的獠人有关。
所谓“獠人”,是对今天壮族等少数民族先民的统称。成汉政权统治时期大批獠人涌入四川,致不少郡县皆废,令朝廷失去了对其的统治。南北朝至唐朝,各政权才开始建置若干州郡县对僚人进行专门管理。安岳便是一例。
《旧唐书·地理志》载 “安岳.....李雄乱后,为獠所据。梁招抚之,置普慈郡。后周置普州,隋省。武德二年,复置,安岳为治所。”可见,西晋末期时安岳已被獠人所占据,南朝为招抚管理獠人才设置了普慈郡(今安岳、乐至和遂宁安居),后周又将普慈改为普州。隋朝撤销。唐朝初建,对于普州(安岳)这一连接成都和重庆的重镇,首先便是恢复普州,主要目的便是针对獠人进行管理,促使其从化外之民逐步转变为“编户齐民”,希望通过编户使其与汉人一样缴纳赋税、服役等,令僚人在新的州县内开始与汉人为主的各族杂居,这成为唐初民族差别逐渐消融的开端。
要对已近40年无人管理的獠人再次进行管理入籍,除招抚和主动归顺外,武力讨伐恐也是重要手段。关于獠人尚武凶残,唐初到中期各地獠人叛乱和暴动的记载比比皆是触目惊心。在此大的历史背景下,恢复普州,獠人是否心悦诚服纳入尚处割据战乱四起的新生政权内?唐王朝是否采用了武力战争的手段使其归顺?目前未找到详细记载,联系到此处造像开凿于唐复置普州管理獠人仅一年后,又多为亡故之人而批量开龛造像,是否这座武德三年所建的石窟背后发生过一场不为人知的征服之战?此石窟正是为那场惨烈战争而死的亡魂超度供养?这些精美造像是否是由中原而来的唐朝官员们带来的工匠统一安排建造是进行安抚纳降当地原住民的手段之一?
社科院古代史所专家推测:右侧家族供养人可能是唐朝任命的官员一类的人,所以服饰与中原类似,而左侧戴斗笠者这一边很可能是安岳当地的土著(类似明清的土司),无论是否是蛮夷獠人,其服饰都反映了当地的一种服饰,且有意区别于中原服饰。除男子戴斗笠状物外,跟随戴笠男子身后的女子还披披风(似乎不是中原女子披的披帛,而是一种类似大氅类披风)。由此考虑,男子所戴斗笠状物,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头饰(或裹头方式?),当然也可能是冠戴的物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类供养人的服饰就应归入地方土著服饰的范畴,而与中原服饰不同。
土著獠人的推测,造像中还有不少的细节支持这一观点,《魏书.獠传》载: “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獠王的 “角”即水牛角造的号角。石窟中一幅戴笠男子身后确有一男子手执一长弯曲形器物,与记载的水牛角所造的号角相似。
推荐阅读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这位将军的陵墓里发现怪酒器,不仅模样诡异,而且来路成谜
- 宋江既然甘心被刺配江州,为何要在浔阳楼题反诗?只因他发现……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专家意外发现宋朝机关墓,打开墓门后,看到的东西让他们很吃惊
- 滨州一村民河畔取土发现石刻文物!现已捐赠至当地文物所
- 包拯是不是清官专家打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唏嘘不已!
- 貌美千金逃至深山生活30多年,临死前被人发现,一本日记揭露身份
- 采矿炸出13万立方米山洞,发现100多具尸骨,考古队被吓得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