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同为永宁人 办好永宁事——永宁明朝知县于渊家世及宦绩考( 二 )


予往岁奉命祀嵩岳 , 登高临远 , 见环嵩千百里间 , 历指以问 , 人有言永宁、卢氏 , 两邑富庶 , 其民自得于熙洽之辰 , 积有日矣 。予心善之 。今行人刘秩以其同官于坦来谒 , 为坦之父县令君请表墓 。追忆岁月则予至嵩正君为此两邑绩成之后也 。君名渊 , 字德深 , 石州白霜里人 。伯达、建中、士贤其曾祖祖父也 , 俱隐处不仕 , 有善行 。君少入州庠 , 习诗经 , 贡至监 , 益励所业 , 师友称之 。历政事满得仕 , 初丞永宁 , 巡抚河南 , 都御史与藩宪交章荐擢为令 , 继改令卢氏 。其在永宁 , 民男女嫁娶不及期者 , 促之成礼 , 勿以资贿相责 。望从而毕婚者三百余室 。旧渠三:宣利、新兴、万箱 , 溉田千顷 , 湮塞既久 , 失其故利 。率众治之 , 腴壤弥望 , 岁有常收 。岩洞产银 , 采者争斗死伤 , 奏置崇阳巡检司 , 前患乃弭 。邑遣民协济孟津渡 , 以其远言于朝得免役者十七家 。所修社稷山川邑厉坛、城隍、岳洛、大禹、光武、文彦博庙皆胜旧观 。于大成殿学宫致力尤多 。像设礼器 , 巍焕坚备 , 增拓翰林薛友谅所建洛西书院 , 以居来学 , 弦诵翕然 。奉诏完其邑郭鼎新 , 聚木石从堞浚池 , 可为经远计 。其在卢氏不克久 , 然声已著于邻 , 封民归乡之 , 赋集讼理无异永宁也 。于是年逾六十 , 母张孺人年逾八望九矣 。君乃告归 。奉亲教子之暇 , 优游山川间 。归之明年甲戍 , 见子坦登进士列于朝行 。又若干年而母寿终 , 近百龄 , 葬祭有仪 , 光于听闻 。未几君卒 , 卒年七十有一矣 。元配慕 , 继车及高三氏 , 子男四 , 泰、振、茂、坦 。女二 , 适李振、王琦 , 皆庠生 。孙男十一 , 玺国监生 , 瑄、瓒、釭、瑭、璜、珽、璇、珫、璘 。孙女八 , 适庠生安贞、王甫、韩璡 , 余未聘 。曾孙男三 。天顺癸未十月十四君卒之日 , 州西孟家岭之阳 , 其葬处也 。惟君宦绩存于所莅之处 , 有实可表而禄集于家者 , 荫本延枝 , 而非天之报君而然邪!未有无足报而天爽施之者也 。由是观之 , 君信善令矣 。表其兆域 , 非特示子孙 , 使克念前闻 , 仰矣显阳 , 于未已弥彰 , 宜民泽物之有后祉也 。”
可见于渊从洛宁又调到卢氏任知县 , 一直干到近60岁 。后来由于老母年迈 , 辞官告归 。回家后第二年 , 其子于坦进士及第 , 入朝为官 , 正可谓前赴后继 , 传承有望 。
从该资料上看 , 于知县在洛宁任职期间 , 适逢大明盛世 , 百废待举 。他一心关爱民生、兴修水利、维护治安、奏免劳役 , 并把县衙、文庙、书院、邑厉坛、城隍庙、禹王庙、光武庙(当时应在永宁境内)、文彦博庙等增扩修缮 , 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 也算为洛宁办了不少好事 。
此外 , 经查于成龙长孙于准所编《于氏谱系》 , 永宁于氏最早住在永宁州同南都 。后有一支于元朝末年迁往该州西乡白霜里 , 这就是清朝大臣于成龙的故乡 。于准在《于氏谱系序》中说:“吾于氏家于永宁 , 其来已久 , 并无两族 。自宋迄元迄明 , 年代久远 , 子姓衰落 , 兼遭兵蠹 , 遂致家乘缺略 。今仅搜得元时所存二谱、明代所存二谱 , 皆全无所承 , 后无所继 。然不敢废置 , 仍其原有次序而存之 。”
明朝|同为永宁人 办好永宁事——永宁明朝知县于渊家世及宦绩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于氏谱系
在《于氏谱系.卷四》中 , 亦载有于渊和他父亲的简历:
于仕贤 , 以子于渊官赠文林郞、卢氏县知县 。年近百龄 , 见孙坦成进士而卒 。子一 , 曰渊 。
于渊 , 字德深 , 州庠生 , 贡入太学 , 历事期满 。初为河南永宁县丞 , 以巡抚荐 , 升卢氏知县 , 声绩甚著 。以母老乞归养 , 于天顺癸未年卒 , 享年七十有一 , 葬州西孟家岭 。
可见于渊之父于仕贤是喜极而悲 , 听说孙子考上了进士竟高兴过头了 。于渊卒于“天顺癸未” , 即明英宗天顺七年 (1463年) , 终年七十一岁 , 说明他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 历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八朝 , 所幸见证了明朝从建国到强盛的大半部历史 , 同时也促成了永宁于氏由普通农家到官宦世家的大转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