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三 )


而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 , 掊击伪辨 , 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 , 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 。因此 , 李焘为了弘扬宋朝建立以来的种种成就 , 首先就基本保留了原来史料中的许多史实和诸多细节 , 显出其内容完整性 。其次他十分尊敬前辈司马光的贡献 , 认为自己前后花费近四十年心血的巨著 , 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 , 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 , 从著作本身上认为还是一种记录宋朝的“史稿” , 不算正式的史书 , 非常谦虚 , 足以令后人景仰 。
李焘一生精力过人 , 就这样一部皇皇巨著之外 , 据说还有不少其他著作 。史书上列出名单的就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五十卷、《唐宰相谱》一卷、《江左方镇年表》六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一卷 , 《春秋学》、《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等五十余种 , 可惜大多都失传了 。
中华书局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乐山井研李心传与两宋交替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 , 隆州井研(今乐山市井研县)人 ,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生 , 比李焘小五十岁 。十四岁随父李舜臣离开家乡到临安(今浙江杭州)生活 , 他的父亲李舜臣与李焘基本是同辈人 , 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学者 。
李舜臣和李焘类似 , 前半生都生活工作在四川 。与四川出身的大将张浚关系不错 , 曾作为属下参与抗击金军 , 很受器重 。后来 , 李舜臣和另一个四川出身的名臣虞允文共同安抚民生 , 由虞允文推荐到朝廷任职 。
李舜臣在孝宗后期担任宗正寺(管天子宗族事)主簿 , 这时的李心传已经是少年 , 到了临安府以后 , 就有机会阅读官藏史书 。淳熙八年(1181)冬 , 李舜臣在临安任所病故 。在著名学者楼钥等人帮助下 , 其子心传、道传、性传“扶其柩回乡” , 回到四川井研县安葬 。宋朝理学思想已经很重 , 李氏子孙虽然已经生活在外地 , 落叶归根这一传统依然看的很重 。
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 , 李心传三十岁时参加乡试 , 未能上榜 , 于是安心闭门著书 , 尤其专心从事史学研究 。当时 ,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在南宋朝野视为模范著作 , 李心传非常敬佩这个四川同乡前辈 , 也决心仿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体例 , 再接着把宋朝历史编写下去 。李焘的史书刚好完成到北宋末的靖康时期 , 李心传编成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 , 详细记述了延续的宋高宗时期 。从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间的史事 。
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页
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序中曾说:“心传年十四五时 , 侍先君子宫行都 , 颇得窃窥玉煤所藏金匾石室之副;退而过庭 , 则获闻名卿才大夫之议论 。每念渡江以来 , 纪载未备 , 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 , 犹郁而未彰 。至于七十年间 , 兵戎财赋之源流 , 礼乐制度之因革 , 有司之传 , 往往失坠 , 甚可惜也 。乃缉建炎至今朝野所闻之事 , 凡不涉一时之利害与诸人之得失者 , 分门著录 , 起丁未(建炎元年 , 1127 )迄壬戌(嘉泰二年 , 1202 ) , 汰类相从 , 凡六百有五事 , 勒为二十卷 。”他的友人许奕在上《要录》的奏状中也说:“李心传博通群书 , 尤熟本朝故事 。尝谓中兴以来 , 明君良臣 , 丰功盛烈 , 虽已见之《实录》等书 , 而南渡之初 , 一时私家记录 , 往往传闻失实 , 私意乱真 , 垂之方来 , 何所考信?于是纂辑科条 , 编年纪载 , 专以《日历》、《会要》为本 , 然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可信者取之 , 可削者辫之 , 可疑者阔之 , 集众说之长 , 酌繁简之中 , 久而成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