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二 )


龙鹤山 , 位于眉山市丹棱县郊三公里左右 , 李焘在半山腰专门建造了一座巽崖书屋 , 一直留存到清代 , 扩建更名为“巽崖书院” , 为享誉蜀中的三大书院之一 , 可惜清代后期毁弃了没能保留下来 。如今半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上 , 还镌刻有“巽崖书屋”四个大字 。因为宋孝宗后来书写“龙鹄山”三字赐给李焘 , 纪念他曾经在这里读书钻研学问 , 龙鹤山在南宋时就改名龙鹄山了 。从宋孝宗对李焘编写史书的特殊封赏 , 也能够了解到李焘对整理宋朝史事的起源 , 的确应该是在龙鹤山建造书屋读书治学时开始 。
龙鹄山巽崖书屋旧址题壁
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对于这样一部大部头著作 , 李焘也并非一次顺利写完 , 而是分阶段完成 。自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 , 李焘先后四次分批完成 。隆兴元年 , 李焘在知荣州任上(今自贡市荣县) , 当时四十九岁 , 进呈太祖朝部分 。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到开宝九年(976) , 计十七年 , 分成十七卷 。乾道四年(1168)又进上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等部分 , 共一百零八卷 , 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 。还专门附上一篇《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 , 讲述编写目的和意义 , 因此可知 , 李焘对司马光在北宋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的深刻影响 , 李焘在编纂方法上基本是完全仿照《资治通鉴》体例 , 只不过 , 当年司马光手下有许多才华出众的助手 , 而李焘几乎是凭借一人之功完成 , 尽管文字总体可能不如《资治通鉴》 , 但今天人们只要研究北宋历史 , 没有人能够绕开李焘这部书 , 已经足以说明其永恒的价值 。
淳熙元年(1174) , 李焘六十岁 , 又进神宗朝《长编》 , 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 , 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 , 孝宗已经充分认识到李焘对总结宋朝史事的巨大贡献 , 提升为秘书监 , 权同修国史 , 兼任实录院同修撰 , 让李焘发挥编撰史书的特长 。淳熙四年(1177) , 徽宗、钦宗二朝编成 , 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 。由此 , 北宋时期的历史全部完成 。
由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李焘一个人的工作 , 他也非常清楚自己搜集编撰这部书的匆忙 , 所以不断地修订改进 。完成修订的时间一说是淳熙七年(1180) , 一说是淳熙十年(1183) , 而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 。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巨大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 基本取自当时留存的第一手史料 , 尽管不能说绝对可信 , 比如宋太祖之死和宋太宗继位这等千古疑案一类 。加上李焘的这部书已经代表朝廷官府 , 难免会有模糊和避忌之处 。如果综合比较关于北宋历史的史书价值 , 基本学术界还是公认会优先考虑《长编》 , 地位绝对在元代编撰的《宋史》之前 。
续资治通鉴长编书页
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因为这部书的总体特色是“宁失于繁 , 无失于略” 。李焘的编写过程是按长编法进行 , 先以年月为丛目 , 丛目既成 , 乃修长编 。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 , 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 , 所以另一大史学家李心传评说李焘是“仿司马氏《通鉴》 , 踵为之” 。“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
李焘从形式方法上是全面继承了司马光通鉴体史书的长处 , 但《长编》的具体内容与《资治通鉴》的旨趣还是较有差异 。都知道 , 司马光其实是一套写作班子的主持人 , 他是根据下面作者完成的书稿进行最后统稿 , “删削冗长 , 举撮机要 , 专取关国家盛衰 , 系生民休戚 , 善可为法 , 恶可戒者 , 为编年一书” , 加上司马光本人也是写作高手 , 所以最终《资治通鉴》前后文风和史学观点基本保持一致 , 大多体现了司马光本人的许多倾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