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_原标题: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宋朝是国内外公认的人文鼎盛时期 , 史学方面自然也相当发达 。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公开或私下都有记录朝野杂史的习惯 , 如初期王禹偁写关于赵匡胤时代的《建隆遗事》 , 诗文大家欧阳修主持编写《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私下写《南唐书》等 , 都是文人写史非常著名的例子 。宋代最重要的史学家毫无疑问是司马光、徐梦莘、李焘和李心传 , 号称四大家 , 其中二李都是四川人 。
丹棱县纪念李焘的塑像
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李的代表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不论内容和体例 , 都是继承司马光《资治通鉴》特色的鸿篇巨制 , 成为后世研究宋朝历史绕不开的必读书 , 除了真正关注宋史领域 , 今天多数人对他们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在学术界的贡献似乎都了解不多 。
一、眉山丹棱人李焘续写《资治通鉴》
李焘据说是唐朝宗室曹王之后 , 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 正是北宋大厦将倾之际 。幸运的是 , 李焘一直成长在相对安宁的巴蜀之地 。他与北宋著名的三苏父子为同乡 , 都是眉州人(丹棱县当时就属眉州 , 今也属于眉山市管辖) , 李焘刻苦求学 , 年纪轻轻的时候 , 遭遇两宋交替 , 深感忧患之情 , 写了反正议十四篇 , 表达对中兴的期望 , 提出一些具体见解 。
李焘前面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四川 , 包括做一些地方官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 李焘考中进士出任华阳县主簿(属于成都府) , 再调雅州推官(今雅安市) 。孝宗乾道八年(1172) , 改任泸州(今泸州市) 。当时巴蜀各地流行王安石的学说 , 强调新颖独到的见解 。虽然从学问上有积极作用 , 但很多人学识功力不到位 , 往往不求甚解 , 过于标新立异 , 对文人士子求学并不是好事 。李焘就反对这种方式 , 认为应该钻研古籍 , 将学问底子做扎实再提出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 。
李焘对宋朝建立以来的历史进行长时间研究积累 , 最后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 , 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 , 受朝野上下一致称赞 , 到临安出任礼部侍郎 , 后进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李焘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出任史官 。
中华书局版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宋夏金|宋朝四川史学双峰:李焘与李心传续写“通鉴体”辉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淳熙十一年(1184)春 , 李焘上书希望告老还乡 , 宋孝宗优诏不许 , 还多次询问他的病情 。给事中宇文价传达孝宗的旨意 , 李焘十分感动 , 只好打消归乡念头 。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 , 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 , 还亲自写劄子建议孝宗实行 。这一年 , 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 , 不久病故 , 享年七十岁 , 追赠光禄大夫 , 赐谥“文简” 。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 , 死不为夭 , 所恨报国缺然 。”赠太师、温国公 。
后人根据李焘的生平经历 , 认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应该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开始编写 , 正好四十岁 , 处于年富力强阶段 。他当时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 , 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 , 汇次国朝事实 。谓司马光修史 , 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 , 后颇散佚 。乃遍求正史、实录 , 傍采家集、野史 , 增广门类 , 起建隆 , 迄靖康 , 合新旧官制 , 成一百四十二卷 。其重编者仅七之一 , 《长编》之书盖始于此” , 显然 , 李焘是有心学习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方法 , 继续这一恢弘巨著 。
不过 , 李焘四十岁时虽然精力和学识都处于巅峰 , 但要说一出手就顺利完成这种多卷本的大部头历史书 , 也并不客观 。他前面搜集资料 , 甚至撰写部分大纲、要点甚至草稿 , 时间恐怕还要更早一些 。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 , 李焘回顾自己的史学生涯曾表示 , 他为编这套意图续写《资治通鉴》的鸿篇巨制“网罗收拾垂四十年” 。那么追溯时间 , 应该在李焘去龙鹤山读书以后不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