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74|《老子》难懂,是有人做了手脚,把它调整过来,你会豁然开朗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同时又被称为“最难念的经”。可是老子分明在第70章说得清清楚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千百年来,为何对《道德经》的理解千差万别,本是“易知”的道理却变成了不“易知”了呢?
 a2874|《老子》难懂,是有人做了手脚,把它调整过来,你会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应该把第25章调整到第一章的位置
a2874|《老子》难懂,是有人做了手脚,把它调整过来,你会豁然开朗】造成《道德经》难懂的原因固然很多,有后世经学大师们的故意增删、误导的原因,比如为适应思想统治的需要而偷梁换柱;有注家立场不同的原因,比如佛儒道三家各以其据的自家说法,等等。但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原文的编排顺序被人有意无意地打乱了。
河上公、王弼等流行版本,包括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竹简《老子》版本,都存在着章节混乱的问题,因为都是手抄本,又都是竹简或木简、帛书,因此很容易造成抄本散乱、杂沓,以致原有章节被打乱,才有现有的章节顺序。
 a2874|《老子》难懂,是有人做了手脚,把它调整过来,你会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而现有章节在顺序的安排上,不光“道经”中有“德经”,“德经”中也有“道经”,时而“道”,时而“德”,跳跃繁复,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这一点,随便举例便知,比如第一章是“道可道”为道经,第二第三章为德经,第四章又是道经,第五章为德经等等。
更主要的是,把“道可道,非常道”安排在第一章,给人的感觉更是突兀,让读者如坠五里云雾,莫名其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什么不先说“道”为何物,“道”的来历,再接着说“道”是不可道的?既然“道”是不可道的,为何洋洋洒洒五千言?很多人一接触第一章就开始有抵触,本人在2003年第一次正式接触《道德经》时,就因为这一抵触情绪而放弃了阅读,正像这一章所说的那样“玄之又玄”不可捉摸,于是放弃。现在每每想起,常有悔意。
 a2874|《老子》难懂,是有人做了手脚,把它调整过来,你会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那么,若是首先读到第25章,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请看这一章的内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想,如果当时有幸首先接触到这一章,很有可能会产生兴趣,并一口气读完它。因为这一章放在首位,符合阅读规律,它交代了“道”的性状是“寂兮寥兮”无声无状;交代了它的功用是无始无终,无穷大又无穷小;它的运动状态和运行规律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逮;它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和层级效法的关系,这才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所在,即:道生一切,道法自然。
 a2874|《老子》难懂,是有人做了手脚,把它调整过来,你会豁然开朗
文章插图
正因为“道”的寂兮寥兮,虚空不见,为天地母,无穷大,又无穷小,没法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才勉强给它起了一个临时的名称叫做“道”,别号为“大”,以便展开论述。
因为它是一个寂兮寥兮,“不知其名状”的存在,又为这边的论述表达观点做了铺垫,然后才会有下边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的继续说明,这样才符合阅读规律,才会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而有顿悟的激动,这也应该是老子的原意。
历史上的《道德经》是怎么安排章节顺序的
但是如此调整章节顺序,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两千多年来,那么多高道大德,名儒贤才难道都是糊涂蛋吗?上千部解老、注老的经典之作都没发现吗?答案是:一切皆有可能,就像一千人解老,就有一千种说法一样,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在稽核文字的正误和老子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上,很少有人关注整部作品的顺序、结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