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伍子胥》里用了一个传说,相传长江三峡一带姓望的是伍子胥的后代。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伍子胥逃亡到巫峡渡口后,遇到一名摆渡老人的女儿,两人相爱后生下儿子取名“望”。
作为《伍子胥》小说的作者尔容,却被108个“望”氏后人起诉名誉侵权,索赔560万。他们认为,三峡区域望氏族系姜子牙后人,而不是伍子胥的私生子,这是对他们名誉权的侵犯,也是对望家历史文化的篡改。
到底这些自称“姜子牙的后人”的原告能不能维权成功?近日,该案的一审判决书在裁判文书网上公开。
文章插图
自称是“姜子牙后人”起诉小说作者诽谤
尔容创作的小说《伍子胥》中,以伍子胥为主角,展现他的一生经历,以春秋时代为背景,描写了不同地位、身份、背景的春秋人物形象。书中涉及伍子胥逃亡到巫峡渡口遇到一名叫傅永慈的女子,生下儿子取名“望”,书中多处提及伍子胥的儿子“望”及望氏。
其中,第368页写道,“我写伍子胥,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相传长江三峡一代姓望的是伍子胥的后代。我的父亲还是孩童的时候,就有人骂他们姓望的是伍子胥的丫环生的。资料显示是伍子胥逃亡时期在巴东渡口与一位女子结好,女子怀孕,请伍子胥赐名。伍子胥有口难言,只回头深情一望,便继续踏上逃亡路。女子会其意,给孩子取名望。从此,巫峡西陵峡望氏后人代代相传。”
书中第369页写道,“这部小说最大的创新点,可能在于将伍子胥与望氏一脉的传说作了一些隐秘的勾连。”
这样的说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住在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朱家湾村的望某生等108个“望”氏后人,将小说作者尔容起诉至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索赔56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他们认为,该书再次重申了伍子胥与三峡望氏后人的血缘关系,并将此作为小说的“最大的创新点”。
“我们有祠堂、族谱还有祖坟,有系统的家族文化资料证明望家与被告创作的伍子胥没有一点关系,利用创作的方式来改变一个家族的祖宗并对其给予侮辱和诽谤,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和公序良俗。”他们认为,三峡区域望氏族系姜子牙后人,案涉书籍关于望氏的描写,将三峡区域望氏族人臆断为伍子胥的后人,是对望家历史文化的篡改,损害他们及其望氏族人的名誉权。
辩称是根据流传的传说进行创作
尔容提供了一些证据来证明的确存在望姓是伍子胥后人的传说,比如调查宜昌地区部分望姓人,调查对象均在60岁上下,均表示儿时就听说望姓人是伍子胥后人,证明望姓人是伍子胥后人的传说早已广泛存在。
尔容认为,涉案小说描写的是伍子胥与巴东官渡口一位摆渡老人的女儿交好,后来给孩子取名等一系列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距今2500年,唯一有权起诉是否侵犯名誉权的人是伍子胥与文中的儿子“望”,还有那个生下“望”的女子,以及他们的近亲属,但是原告与本案没有任何直接利害关系。
她认为,她创作小说的行为并没有任何违法行为,没有给原告的名誉权带来损害,也没有侵害原告名誉权的主观故意,没有侵害原告的名誉权。她在涉案小说中没有对108人中的任何主体进行侮辱诽谤,原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所谓的“名誉权受损害”,也没有对“损害赔偿”进行任何举证。文学创作不同于史实的陈述,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文学想象力与艺术加工,法律为文学创作与“侵害名誉权”之间设定较为清晰的界限,目的在于实现文学创作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法院:没有证据证明原告是姜子牙后人,对祖先不享有名誉权
《伍子胥》作品中对伍子胥儿子“望”以及望氏的描述,涉及的是望氏一族的祖先,而对“望氏一族的祖先”名誉权,望某生等108人是否享有名誉权?
法院认为,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主要针对精神利益,所谓侵害死者人格之精神利益,实为侵害行为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法律所保护的精神利益之主体为死者近亲属。因为死者的名誉是对死者的一种客观评价,这种评价并不随着人的死亡而立即消失,对死者的名誉进行侮辱或诽谤无疑对生者,尤其是死者的近亲属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受其影响的人来说会造成人格权或人格利益的损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死者的名誉实质上是对其活着的近亲属人格权或人格利益的间接保护。
推荐阅读
- 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的起源是什么有这样三大祖先!
-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族谱怎么寻根溯源?
- 李白的祖先是谁?唐代诗人李白出生之谜
- 慕容复的祖先,64岁坐上龙椅,却因独一无二的死亡方式沦为笑柄
- 这位中华祖先,就像被打入冷宫谜一般,不见于正史却若隐若现
- 秦桧张缙彦洪承畴的“后人”很荒唐:搞错了祖先的朝代官衔和家谱
- 21个侮辱智商的智障设计,让人哭笑不得!
- 中国最简单的一个姓氏,笔画只有一笔,专家祖先很可能是胡人
- 你的姓是这14个姓氏之一 那么恭喜你!你和秦始皇是同一个祖先!
-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一场三国对战,齐国历经九代,终于报了祖先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