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成长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和感官,是与众不同的自主体。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引导其正确的发展,合理的培育他们的个性特点,让他们成为不一样的自己,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NO.1。
影片中所反映的现状是很现实和普遍的问题,老师希望学生每门功课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希望各项运动都取得优异成绩。对于学生成绩产生的问题却不愿做深究,简单的认为是不努力、不认真、对自己不负责。比如影片中英语老师让伊桑读课文,可伊桑连字母都分不清,又怎么会读,强迫之下,他只能乱读一通,最终被老师认为是扰乱课堂,赶出课堂。所以在伊桑看来:我的问题不由我控制,我需要的是关注和帮助,而不是盲目的斥责教育与打骂教育。所以,作为伊桑的老师再多次发现伊桑学习上的问题时要深入分析原因,而不是认为他笨,智商低。直到尼克老师才发现伊桑有“读写障碍”,同时他发现伊桑在绘画方面有惊人天赋。于是主动帮助他走出困境,引导他通过绘画找回自信,最终成功的回归家庭,获得老师的认可和父母的关爱。
对于“问题学生”在成人看来:你成绩不好就是你学习不够努力,没有学好,其他什么都不好,将来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竞争力。时常忽略“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没有真正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问题”困境,引导学生重获自信,引导学生成长为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影片中学校作为一个隐形的存在,它规定着所有学生的成长,它认为成功的三大基石是:秩序、纪律、用功。用这三个要素去要求学生,当然这些要求是需要,但这不能成为约束学生个性成长的绊脚石。完学生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需要,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天性被压抑,让真正的问题阻碍学生的成长。
《地球上的星星》以伊桑这样一个“读写障碍”孩子的教育成长故事,通过家学校、老师等多方对伊桑“问题”的态度来反映教育中存在的现实的普遍的教育问题,进而引发观众对这样教育现象的思考。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导演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成长是引导其健康成长,而不是忽略“问题”的根源刻意改变学生的成长轨迹。
文章插图
3.关爱与理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心理需求。儿童由于认知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成人对他们的关爱和理解。关爱能让他们感受到成人对他的积极情感和在意,理解能让他们感受成人对他的包容和认可。所以,能真正做到关爱与理解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犯错,那孩子肯定不是“问题学生”。
影片中,伊桑的父亲没有关注个伊桑的学习,每次关注的是他的犯错和没有缘由的打骂。在他看来,我提供最好的条件给你读书就是最好的爱。他没有真正走进伊桑的内心世界,没有尝试去理解儿子为什么会犯错,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所以,伊桑才会在做一本和自己家人分离的翻页书,表达的不仅是实际距离中与家人的分离更是于家人心灵上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得不到关爱和理解的伊桑成为孤僻的代表,厌恶学校、厌恶学习,在尼克老师看来,伊桑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尼克老师主动帮助伊桑,用名人事例鼓励伊桑,用自己的行动关爱伊桑,理解他犯错的原因,特意请求校长举办全校绘画比赛,就是为了重新帮伊桑找回自信,引导他成为一个健康的学生。
所以,影片通过尼克老师这样一个人物所做的教育事例,就是想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知识,更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而学生的成长中,关爱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关爱让学生觉得受老师尊重和重视,理解让学生觉得受老师的宽宥和认可。转变问题学生在于改变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外在的驱动力有时候适得其反,内驱力才是真正的动力。
推荐阅读
-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 孩子被嘲笑怎么办?介入和安抚都不对,睿智的家长懂得这样做
- 他曾娶过49位妻子,有过54个孩子,活了800岁后得道成仙
- 林徽因一生:将爱情交给徐志摩,婚姻交给梁思成,孩子交给金岳霖
- 林徽因:把孩子给了金岳霖、把爱情给了徐志摩、婚姻给了梁思成
- 5部少儿文学好书,让阳光与自信陪伴孩子每天,满满成长正能量
- 带上孩子跟着诗词去旅行之《山居秋瞑》
- “苟非斗力,何患童稚”,请勿向前拨动孩子们的成长时钟
- 拿自己和孩子的性命阻拦老公离婚,那个时代的女子究竟有多卑微
- 童心“说”近视防控,太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