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伊桑这个儿童的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儿童从阳光积极、热爱绘画到沉默自闭、不提画笔的转变,它意在告诉我们要真正去关注儿童的内心。所以人物转变的背后我们应该审视的是对孩子教育的问题,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文章插图
3.成人视角:伊桑一无是处,懒惰、笨蛋,无药可救,与老师、家长作对。影片将伊桑的“读写障碍”塑造成“问题学生”:他不会拼读,把table写成tadle,把h写成t,把s和r写反;所以上课不听讲,乱拼读课文扰乱课堂;他不会计算,考试只做了一道3×9还做错;对方向认知的错误,好心捡球却被打,自卫却被父亲冤枉挨打;对重复口令无法理解,体育课齐步走被认为是带乱节奏……在父亲眼里他是学习懒惰、不认真的孩子;在老师眼里他是笨蛋、白痴。
影片通过成人视角看到“问题孩子”的表现而简单的认定他为问题学生,而没有去找为什么他会是问题学生,他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就是目前我们教育中存在的现象,我们经常忽略了问题学生的产生问题原因,简单归结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懒惰、智商低。
《地球上的星星》通过儿童与成人视角相结合的叙述视角,把对儿童教育问题特别是“问题儿童”的教育通过不同视角呈现出来。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折射出影片的教育主题。
文章插图
镜头语言:影片整体色调明亮鲜艳,节奏明快,呈现电影欢乐积极的基调,辅以近距离特写和俯角度镜头,丰富人物情感和形象
【 孩子|豆瓣89《地球上的星星》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色调鲜明,节奏欢快一直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本片也不例外,歌舞跳唱的场面,借歌词突出每一段剧情的主题,既延续了电影的主题又完整的保留了剧情。同时多处的近距离特写和俯角度镜头,细腻、形象的描绘出人物心理和情绪,使人物的形象、情感更加的丰满。
1.整体色调明亮鲜艳契合影片主题。影片作为一部教育剧情片,虽然反映的是教育问题,即使有色调灰暗的一面但也在其中穿插了积极的符号,最终的结局是温暖的、欢乐的。剧中人物伊桑眼中所见的事物大都是色彩明艳、充满生机的,那些自由的鱼儿、喧闹的市场、母鸟喂食、群山朝阳……都是美好的。同时影片中众多的歌舞场面的色调也很艳丽,以红色、黄色、粉色这些暖色调的颜色居多,这些暖色调的运用就是为了突出人的内心世界是温暖的。影片最终在阳光和煦、父慈子孝、师生有情的场面下结束,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育的发展是向好的,值得人们期待。
2.节奏紧凑明快呈现电影欢乐积极的基调。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伊桑不同寻常的绘画天赋,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为影片奠定欢乐的基调。剧情紧凑,紧紧围绕伊桑的绘画成长变化铺开剧情,每一步剧情的发展都是指向伊桑的“问题”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这个客观原因儿童自身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成人干预成长,辅助他摆脱“读写障碍”,这样他就不是问题学生。伊桑在被老师劝退时,其父马上为他联系寄宿制学校,丝毫不拖沓剧情。尼克老师在发现伊桑有“读写障碍”后第一时间去伊桑家了解事情缘故,情节紧紧相扣,不延长剧情。通过伊桑自己的努力和尼克老师的帮助,他逐渐摆脱“读写障碍”,成为一名有绘画天赋的儿童。这种收尾呼应的表现手法,再次证实影片是以欢乐的结局,是积极拯救儿童的教育主题。
文章插图
3.俯角度镜头和近距离特写丰富人物情感和形象。
①俯角度的伊桑:影片中有比较多的俯角度镜头,我想导演应该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伊桑是儿童,二是俯角度能突出伊桑的处境和形象。在影片拍摄角度出发,俯角度能让被摄物看上去比较低微、陷入困境、软弱无力,所以用俯角度拍摄伊桑是非常合理的镜头语言。比如伊桑与邻居孩子打架采用俯角度,使伊桑看起来弱小,处于受害者出境;比如与父亲对视采用俯角度,使父亲的权威与蛮横和伊桑渴望被公平对待形成鲜明对比;比如伊桑与淋浴喷水打架,突出伊桑的弱小、天真。所以影片中对于伊桑的拍摄很多俯角度镜头,虽然不是全部都表示弱小、受害者形象,但是出于儿童角度,所以俯角度拍摄能更合理的突出伊桑在被认为是“问题学生”这一处境上不好的形象。同时通过俯角度能让观众感受到伊桑内心的失落、难过、渴望关爱、寻求帮助等一系列的情感。
推荐阅读
-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 孩子被嘲笑怎么办?介入和安抚都不对,睿智的家长懂得这样做
- 他曾娶过49位妻子,有过54个孩子,活了800岁后得道成仙
- 林徽因一生:将爱情交给徐志摩,婚姻交给梁思成,孩子交给金岳霖
- 林徽因:把孩子给了金岳霖、把爱情给了徐志摩、婚姻给了梁思成
- 5部少儿文学好书,让阳光与自信陪伴孩子每天,满满成长正能量
- 带上孩子跟着诗词去旅行之《山居秋瞑》
- “苟非斗力,何患童稚”,请勿向前拨动孩子们的成长时钟
- 拿自己和孩子的性命阻拦老公离婚,那个时代的女子究竟有多卑微
- 童心“说”近视防控,太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