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今天(1月5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 习惯了公历的年轻人,可能还不了解这个节气。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文章插图
简单说,「小寒」作为整个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它没到的时候,你还能继续说《权力的游戏》里那句经典台词“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但当「小寒」这天到来时,就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凛冬,已至!Winter is here!
在如此天寒地冻的时节里,有暖气的北方人民可能体会不到,对于没有暖气的南方人民来说,「热水袋」、「暖宝宝」这类物品,已成为保证夜间正常睡眠的居家旅行必备贴身取暖神器。对于很多人来说,晚上上床可以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但是不能没有「热水袋」、「暖宝宝」。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如此重要的「热水袋」、「暖宝宝」,如果不注意,很可能成为伤害我们的隐形“凶手”!是的,别看这些取暖设备温度不高,但是它们却经常会引起各种烫伤事故。不信?你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烫伤”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检索下新闻。每年,都会报道很多起这类事件,而且大多发生在老人孩子身上。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文章插图
所以,在“小寒”节气到来,天寒地冻之际,我们就来聊聊常被大家忽略,但时常会发生的:
「低温烫伤」
1、为什么会有“低温烫伤”?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文章插图
会做饭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
“大火快炒”和“小火慢炖”,都能把菜做熟。
是的,尽管这个类比似乎并不那么恰当,但「低温烫伤」,实际上其原理就等于咱们做菜时的「小火慢炖」。
皮肤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时,物体上的低温,就会像炒菜的小火一样,其热量会缓慢的、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对皮肤和深层组织,形成渐进性蓄积影响。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引起组织的损害。
早年的一项实验[1]显示:
暴露于44℃的热水中6小时后,及可造成Ⅱ度或Ⅲ度烫伤。
若水的温度增加到49℃,暴露10分钟可对皮肤造成严重的热损伤。
若温度增加到60℃,那么暴露3秒钟内即可发生损伤。
而一般来说,市场上所销售的暖宝宝,以及我们平时用的热水袋,常见的使用温度基本都在50℃左右。所以对比以上数据,你就大概知道风险了。
2、“低温烫伤”有什么特点?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文章插图
实际上,低温烫伤往往比高温烫伤还要严重。
因为高温烫伤,患者往往会因为剧烈疼痛,迅速的脱离热源。但低温烫伤作用非常缓慢,疼痛感起初并不特别明显,所以在一开始常常会被患者忽略掉,而且常常在患者睡着后发生,当烫伤已经明确发生时引起烫伤和疼痛时,热量早已渗透入深层组织,造成了较严重的损伤。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此外,低温烫伤经常会被轻视的原因还包括:低温烫伤,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烫伤面积看起来也较小,没有那么严重的大水泡。如果这个时候被烫伤的,还是个表达不清的孩子,或者疼痛感不明显的老人,其病情厉害程度就很容易被低估,从而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3、“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小寒」来了 这个隐形“凶手”,需要警惕!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文章插图
“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包括:
不会说话的婴幼儿,痛觉不敏感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炎患者,以及瘫痪患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