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一张“能感知、可进化、有温度”的精神健康网,精神专科医院机遇在哪?


构筑一张“能感知、可进化、有温度”的精神健康网,精神专科医院机遇在哪?文章插图
打造优质的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1+16”模式探索、DRG背景下医院医疗体系建设、心理健康科普先行……12月18日 , 以“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上海市医院协会精神卫生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管理学术会议召开 , 精神专科如何服务当下人群所需成为热议焦点 。
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融入所有医疗服务
构筑一张“能感知、可进化、有温度”的精神健康网,精神专科医院机遇在哪?文章插图
“2020年注定写入史册 , 面对疫情和各类社会因素的挑战 , 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成为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 ”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说 , 近年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 , 但仍面临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医疗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两大问题 ,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 需要部门、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到位 , 只有精神心理服务需覆盖全人群和生命周期、有效支撑公众自主管理心理健康 , 才能更好满足公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
各地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均 , 经历疫情 , 该问题更引人关注 。
“从2014年到2020年 , 国家连续出台精神卫生医疗管理的政策、举措 。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表示 , 尤其是2020年9月印发的《加强和完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 , 要加强精神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 提升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 , 增加精神科医师数量 , 优化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 拓展精神专科医疗服务领域 ,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 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相关政策 ,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
在与会者看来 , 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有“综合化”的理念 , 既要加强有效资源配置 , 并重点向基层倾斜 , 又要加强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培养 , 持续将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融入所有医疗服务中 , 建立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 。
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公共卫生问题 , 又涉及社会问题 。 数据显示 , 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 , 但公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不足5成 , 就诊率更低 。 从20世纪60年代 , 卫生部门就开始了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的探索 , 80年代中期建立的城市地区“上海模式’’、农村地区“山东模式’’等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赞扬 。
“必须看到 , 我国社区精神康复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 包括精神康复工作覆盖面小、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精神康复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不足、康复措施单一、康复者就业难等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认为 , 社区精神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工作 , 要做实做强就必须打造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高质量化品牌 。
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1+16”探索推进
今年6月5日 , 上海市卫健委、发改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简称《规划》) , 要求集中优势资源 , 将心理健康服务网、精神疾病综合防治网和社区精神康复网合一 。
这份规划要求建设“1+16”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 , 大力推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国家医学中心 , 推动浦东、普陀、宝山、静安、嘉定、虹口、松江、金山和崇明等区精神卫生中心和市强制医疗所的新建、迁建或改扩建;实施市、区精神卫生中心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建设;按功能分类设置和管理精神专科床位 , 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 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 提升精神专科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 打造上海特色精神专科服务品牌 。
“‘1+16’ 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初步思路 , 其实早期三级防治网络的‘上海模式’可以认为是整合的雏形 , 此后 , 市区精神卫生中心也建立了合作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强调 , “1+16”医联体的建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 包括人力资源分配的短板、如何取得多赢效果、如何做好分级诊疗适应差异化发展需要、如何解决学科发展的问题等 ,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落实 , 在全市布局一张“医防高度融合、资源优化统筹、能级合理有序、功能错位互补、市区联动协同、服务优质高效”的全健康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