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 三 )


高考结束后 , 小珞的父母曾给她报过一个减肥夏令营 。 这类减肥营大多类似 , 都是通过封闭式管理 , 严格干预患者的饮食和作息 , 外加高强度的训练计划 , 达到短时间减重的目的 。 说白了 , 还是「管住嘴迈开腿」那一套 。
小珞在营里只坚持了二十来天 。 运动员时期留下的旧伤 , 外加肥胖引起的关节问题导致她的身体实在难以支撑 。 离开训练营后 , 她好不容易「饿瘦」的 20 斤很快就反弹了回来 。
殷女士的情况与之类似 。 十几年里 , 她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又一个减肥产品的宣传册上 。 「我吃减肥奶昔那两年 , 一个月得花一两万 。 一开始还真瘦了 , 半年瘦了 60 斤 。 但吃着吃着 , 就又胖回来了 , 最后反弹了 100 多斤 。 」
这种反反复复的挫败感比外部的歧视更令人受折磨 。 体重磅上增增减减的数字像是咒语一样 , 困在她的心头 。
离婚后 , 她经历过多年的抑郁症 。 情绪不好的时候 , 她总忍不住会想 , 要是她减肥成功了 , 也许一开始就不会将就着嫁给那个不适合她的男人;要是她减肥成功了 , 也许怀孕的时候就不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 儿子出生后 , 身体也会更健康;要是她减肥成功了 , 也许她会早早开始创业 , 不必在产后重新从底层干起 。
但这一切都只是假设 。 在真实的人生困境里 , 她没有太多的奢求 。 她只是想把体重减到寻常人的水平 , 穿上寻常码数的衣服 , 像个寻常的母亲一样 , 大大方方地送儿子去上学 。
迎接她的 , 只有一次又一次「越减越肥」的噩梦 。
切胃不是为了美 , 而是为了活下去
小珞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还不错 , 除了胖 , 没什么太大的烦恼 。 然而 , 三十岁一过 , 她的血脂、尿酸、胆固醇等各项指标都开始发出危险的讯号 。
有一天 , 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脖子、腋窝、腹股沟和大腿根都开始发黑了 。 去医院一查 , 她才知道这个叫「黑棘皮症」 , 是一种肥胖引起的皮肤病 。 医生提醒她 , 这说明她身体的代谢功能已经出现了问题 , 继续发展下去 , 有可能发展为二型糖尿病 。
小珞这才意识到 , 肥胖已经极大地威胁到了自己的健康 , 便开始寻求医学上的解决方案 。
事实上 , 对肥胖症患者来说 , 他们之所以会选择那些看似有些极端的减重方法 , 并不是单纯为了变瘦、变美 , 而是为了更健康地活下去 。 某种意义上 , 他们所面临的的是一种真实的「要么瘦 , 要么死」的危险处境 。
与小珞不同 , 殷女士很早就了解到了这种切胃手术 , 并认真考虑过 , 但母亲拦住了她 。 在长辈的认知中 , 无论如何解释 , 直接切掉身体里的一个重要器官听起来还是太过决绝了 。 于是 , 殷女士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 , 继续去寻找下一种「据说有效」的减肥药 。
直到去年的某一天 , 她听说一位熟悉的「胖友」在家中猝死了 。
这个消息令她有些恍惚 。 他们挺熟的 , 算是老同学 。 死讯到来的一个多礼拜前 , 他们还一起约着喝过酒 。 酒桌上 , 那个胖乎乎的男人喜滋滋地说 , 自己准备跟老婆要一个孩子 。
她去看望了那位胖友的父母 。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狠狠地刺激到了她 。 「如果将来有一天 , 我也像他一样一觉睡死了过去 , 我的父母该怎么办?我还有个不知人事的孩子 , 他该怎么办?难道我要把他托付给他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吗?还是要扔给我家那两位白发人?」
她就这样下了决心 。 为了家人 , 她要接受手术 , 健康地活下去 。
「要么瘦要么死」:为了减肥,她们切掉了三分之二的胃文章插图
殷女士住院期间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手术是今年一月做的 。 躺上手术台的那一天 , 殷女士的体重是 139 公斤 。
她躺在手术台上 , 盯着手术灯上的蓝色商标 , 心里想着「听天由命」 , 吸了一口麻醉 , 很快便睡了过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