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中国人的“酒量”为什么越来越差?( 三 )


至于宋代,从文字资料看,那时的某些酒可以燃烧,说明至少在40度左右,确实有可能是蒸馏酒。奇怪的是,宋代《北山酒经》等制酒著作中,又无一提及蒸馏酒的制法。可能的解释是,宋代个别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无意中制作出了蒸馏酒,但是,没有勾兑的蒸馏酒口味过于辛辣,不适于饮用,加之宋代酒实行官卖,普通人没机会把发明的新酒推向市场,以至蒸馏酒的早期发明者都没觉得有必要把制作方法记录下来。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厉行禁酒,他们12—13世纪发明蒸馏酒后,主要利用其治病。蒙古西征后,蒸馏酒制法被带入中国。经学者考证,元代人忽思慧、许有壬等说的“阿剌吉”,最可能是蒙古语araki(一种酒)的音译,该词由突厥语arap转化而来,最初词源是阿拉伯语arap。由此,蒸馏酒制法源自西域的说法基本得以证实。
学者罗丰还特别注意到,蒸馏酒制法在元代甫一出现(见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书中有对“南番烧酒法”的详细记录),就极为成熟。这也说明,此项工艺是自外国传入。
 越来越|中国人的“酒量”为什么越来越差?
文章插图
图: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的铜制酿酒锅
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明代,蒸馏酒的制法早已不是秘密,但在民间的流行尚属有限。有人统计,《金瓶梅》全书共有71处提及酒名,其中仅有11处是烧酒(又称“烧刀子”,即蒸馏酒),其余的金华酒、南酒、浙酒等都是被称为“黄酒”的发酵酒。
得益于勾兑技术的普及,蒸馏酒在清代真正流行起来。史称,乾隆年间,“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计数”。鉴于制作蒸馏酒要耗费大量粮食,清代皇帝屡屡下诏禁止制曲、酿酒。此类法令违背常情,自然难以推行,全部以失败告终。
随着酒的度数提高,古人使用的酒杯也变得越来越小。任继愈有个有意思的观察,
“古代一直到宋,人们用的是大酒杯,现在通行的小酒杯则是从元代开始的。含酒精量少的酒可以用大酒杯。烧酒的浓度高,所以用小酒杯。这可以视为元代始有烧洒的旁证。”
小酒杯未必是元代之后才有,但元代以前,人们多用大杯,则是事实。明清时期,人们在喝蒸馏酒时,才用起今天的所谓“酒盅”。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酒量”之所以越来越差,与酒的类型变化有直接关系。早期制曲技术不高,酒的度数在5度左右,后来制曲技术进步,发酵酒的度数达到10—15度,直到元代,蒸馏酒普及后,酒的度数一下提高到40度,人们再想“鲸饮”已无可能。
注释
马利清、杨维娟:《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酒的起源及其与农业的关系》,《文博》2012年第4期。
任玉华:《汉代酒业的发展及其社会功效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
王赛时:《中国酒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5—103页、第151—158页。
来安贵等:《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与中国白酒的起源》,《酿酒》2018年第1期。
邢润川:《论蒸馏酒源出唐代——关于我国蒸馏酒起源年代的再探讨》,《酿酒科技》1982年第2期。
李华瑞:《中国烧酒起始探微》,《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罗丰:《蒙元时期的酿酒锅与蒸馏乳酒技术》,《考古》2008年第5期。
叶闰桐:《金华酒、烧酒及其他——谈中的‘金华酒’及我国烧酒的起源和流行》,《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4期。
越来越|中国人的“酒量”为什么越来越差?】范金民:《清代禁酒禁曲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