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说曾国藩是一个善变的人?( 二 )


他在同治元年(1862年)的一件奏折中说:“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从这件奏折中,我们可以知道,曾国藩是将抵御外侮、镇压起义军相提并论的。
在他的一封信中,曾国藩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这一思想:“购买洋船之议始于咸丰十一年五月之妙,国藩于七月十八日复奏,称为救时第一要务,盖不重在剿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持。”在这封信中,曾国藩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意见就是重在使“英法亦渐失其所持”,购买之后招募能工巧匠模仿制造,而将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放在了次要位置。
可见从这时开始,曾国藩心中就在想着如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情,而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还没有思考到的。
1862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军械所,这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次尝试。曾国藩将注意力放在了制造轮船上面。当安庆军械所刚一创办,他就任命科学家徐寿、华蘅芳试造轮船。当徐、华终于造出一艘还不怎么完整的轮船—黄鹊号时,曾国藩欣喜异常,他的满怀兴奋,在日记里充分地流露出来:“洋人的智巧奇技,到底被我们中国人学会了,从此以后,洋人再没有可向中国夸耀的东西了。”
后来为了更进一步缩小与列强的差距,曾国藩认识到不但要自己制造枪炮轮船,还要发展自己的机械制造业。于是他罗致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学生容闳前来。容闳学问精湛,还具有极其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一开始怀着救国的愿望回到中国,寻找可以寄托的势力。他首先选择了太平军,但经过接触,他发现太平天国的将领们都缺乏见识和热情,使他非常灰心。他早就闻听过曾国藩的大名,闻召后即刻来到安庆,和曾国藩见过两次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曾国藩的明察大局的见识大大超出了他的想象,于是他欣然留了下来。曾国藩也认为这位青年千练可靠,当即委以重任,派他赴美采购“造器之器”,计划将来设立一座机器总厂,由此而衍生各种军火器械的制造分厂。曾国藩奏准赏给容闳五品军功头衔,并交付采购机器的价银六万八千两。足见曾国藩对容闳的信赖和期许之深。
安庆的造船试验工作仍照常进行,到了同治二年十二月,终于装配完成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艘火轮船。这艘船的体积很小,船身长约九米多,时速二十五六里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车之后,再度燃起了希望的火花,认为从此中国可以拥有真正的自造火轮船了。他为这艘“模型式”的小轮船命名为“黄牌”号,意思是中国此后将“一飞冲天”,不用再匍匐在列强的脚底下了。
他计划照这艘船的式样,加以放大,并大规模制造。可是后来发现:要造成与洋船并驾齐驱的真正现代轮船,技术上仍有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中国当时实在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反复试验的经费;在时间上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后来安庆造船所并没有实施扩大制造的计划,连那艘已经造就的“黄鹊”号也不知所终。
曾国藩是一个永远不怕失败的人。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沮丧他力图振作的意志。相反地,从失败的经验中,他更看清了中国自造轮船军火的重要性。唯有中国自身具有这种能力,才能摆脱外国的挟制,达到自立自强的境地。因此,他一方面派容闳采购机器,督促他早日回国,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的机会,获取生产轮船军火的能力。
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购得一座英国人的铁厂,其中设备,以造船机器为主,也有制造各种军火枪炮的机器。李鸿章得了这座铁厂之后,立即命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将原先已经设立的两所军火局归并入内,扩大制造的范围和规模。曾国藩得到报告,很是高兴,表示全力支持。不久,容闳自美国采购回国的机器一百多种,悉数运抵上海,曾国藩全数批交“江南制造总局”使用。虽然厂中有的是造船机器,但由于经费及技术的限制,起初只能从事枪炮军火的制造,结果成绩很好,产品与西洋不相上下,受到这一鼓舞,曾国藩决心更进一步,兼造轮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