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说曾国藩是一个善变的人?

财经作家、名商之路出版工程总策划、天下名商网创始人高华/文
 曾国藩|为何说曾国藩是一个善变的人?
文章插图
能成大事的人无不善变,曾国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生三变,被章太炎称为“善变人”。他精于明变,洞察天下变化规律,因此有远见卓识,发人所不敢发,为人所不能为,引领时代风潮,独占风光。“变”这个字,是对他整个一生的最精当的概括。
近代中国是古今从未有过的一大变局。当时清朝面临着重重困难,内有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外有接连发生的外国侵略战争,而清朝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也已由盛而衰,走向末路。在此非常之际,曾国藩应运而生,创湘军,办洋务,兴西学,无一不是开风气之先,创古今之未见,因此能拯救危局,建功立业,被誉为“中兴元勋”。通观一生行事,善于变化是其显著特点,也是他得以应对此变局的重要前提。明变是曾国藩变的基础,是求变应变之本。基于对变化深刻的洞察力,才能够把握时代的主体趋势和具体变化中的规律,能未变知变,具有远见卓识。正因为不断适时变化,使得曾国藩由一个迂阔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转变为治繁理乱、再造盛世的豪杰,实现了由“内圣”到“外王”,由“修身”到“平天下”的重大跨越。
曾国藩|为何说曾国藩是一个善变的人?】曾国藩在《彭母曾孺人墓志铭》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变化观。他认为“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惟家亦然。”也就是说“天道”都五十年一变,与此相应,国家、家族、个人更要随之变化。
曾国藩洞察大势,在事关国家、个人命运的大事上,具有远见卓识,未变知变,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认为,曾国藩的思想一生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转向了道家。可以说,这三次变化,都是曾国藩未变知变,及时调整人生策略的表现。
曾国藩善于察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湘军,一是倡办洋务。清朝自道光皇帝开始,各地农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连绵起伏,起义接连不断;到咸丰皇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西部的苗民、西北的回民和各地的天地会也举起抗清大旗,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然而,清朝建国之初十分强大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在镇压“叛乱”中,简直不堪一击屡战屡败,根本不能让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安宁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支新的武装部队来镇压“叛乱”,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曾国藩组建了一支全新的武装--湘军。为了加强湘军的作战能力,曾国藩采取了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针对绿营的腐败,用新的战略思想、新的营制、新的招勇办法。使湘军成为一支完全不同于绿营的队伍。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不是湘军,也许清政权就会在太平军的进攻下陷于崩溃。
曾国藩组建湘军是他在军事上的善于察变的表现。而倡办洋务,在国内率先建立洋务工厂,则是曾国藩从长远角度出发,希望富国强兵抗御外侮的又一种善于未变知变的表现。曾国藩在晚清大变局中,及时做了调整。由一个翰林院的闲散文土变为调和各派、自成一家的通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他之所以能与列强周旋,都与他善于洞察时势分不开。咸丰同治年间,他极力推动中国“自强运动”,试图使中国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这更显示了超前的战略眼光。当时凡制造轮船枪炮、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赴美,每一件工作,都因为他的大力支持或指导策划,才得以顺利推动。
当时,清朝内部有许多人提出购买外国的火轮船,镇压太平军,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并从英国购买了七艘轮船,打算“先以火轮兵船扫清江面,即以大炮、火箭等器用攻坚城”对此,曾国藩也持赞成意见,但是他又认为应该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主张购买外国武器不仅是要镇压太平军,还应该保卫海上安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