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行走的66岁“耍爷”长城保护专家为啥表扬他( 三 )


徒步最长记录,计步器显示51.94公里。那是今年10月22日,从上海静安区大统路到大团镇。另一次50.79公里,是在去年9月,早上6点半从四川合江出发,晚上9点半才抵达重庆江津白沙镇找到落脚处。
“破纪录是迫不得已,不走也得走,因为没背帐篷。”他笑容爽朗,过去的困难是如今的谈资。
徒步考验脚力,吴刚勋总结了一套技巧——不蛮干暴走,匀速前行不急停,小站即休息,尽量减少坐下休息的次数,
尽管技巧熟稔于心,4个脚趾甲依旧在途中失血脱落。他特意拍照留念,将其视为“三长”路上的纪念品。“后来长出新的,不用害怕。”
行走的“果实” 80万字行走日记 为长城保护忧心
“人只能活一次,所以要把每一天都过得精彩有意义。”
白天赶路,晚上在宾馆写日记,是吴刚勋雷打不动的习惯,也是在编织行走的“果实”。
“三长”之行累计创作行走日记80万字。厚厚的日记本已泛黄,手机备忘录里存储的电子日记,几十屏刷不到头。长征、长城之行的文字已经集结两本书,长江之行的书册正在筹备。
沿着明长城一路向东,他写下多篇长城见闻,发布在社交平台,引起著名长城学家、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的注意。董耀会为长城保护奔走30多年,也曾背着干粮和水,徒步走完长城。他关心长城每一段濒危的遗址和每一块风化的石头。
董耀会主动与他取得联络后,吴刚勋行走的意义开始凸显。
他把长城见闻写到信里,向董耀会反映:“嘉峪关境内的半路墩遗址和野麻湾堡遗址,不同程度风化和倒塌了,这些遗址虽然拦了铁丝网,立了保护石碑,但遗址处于无人保护状态,随着岁月风雨的侵蚀而逐渐消失。临泽县的贾家墩已经不存在了,公路边的石碑上写着,这段2152米的明长城已完全消失。”
董耀会看到长城墙体摇摇欲的照片,也深为忧心。“我把他的意见和照片发给甘肃省文物局负责人,现在嘉峪关市境内的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完工,酒泉市境内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国家立项和设计工作。”董耀会在为吴刚勋的行走日记作序时这样写道。
吴刚勋为了徒步长城,细致搜寻学习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他坚持每天将自己的垃圾带下山,还会捡拾一些游人丢弃的矿泉水瓶等。
“爱山(吴刚勋网名)对长城的热爱程度,绝不亚于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的人。”董耀会因此感到振奋,他乐见更多人加入长城保护队伍。
梦想待续 从鸭绿江出发,行走海岸线

 专家|行走的66岁“耍爷”长城保护专家为啥表扬他
文章插图
行走“三长”后,趁身体健硕,吴刚勋萌生新想法——行走祖国的海岸线。
“从鸭绿江口出发,沿海岸线一路南下,途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直走到广西的北海。”他指着中国地图,意气风发,语气激昂。
作为重庆驴友圈小有名气的“退休老头”,他徒步海岸线的想法,得到多人的呼应和支持,具体实施计划也在酝酿。
“你走完海岸线,还可以走黄河噻,中国那么大,看你走得完不。”妻子冲他开玩笑。
徒步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是吴刚勋的退休生活方式。
他把沿途的所见所闻发在朋友圈,引来点赞无数。隔天不发动态,就有粉丝催更:“你今天走到哪里了?怎么没更新?快点写,我每天睡觉前都要等着看呢!”“我膝盖疼,走不了,但你拍摄的图片讲述的故事,让我也仿佛也亲临现场!”
中国太大了,这意味着一程又一程无止境的旅途;中国也太美了,吴刚勋要去看看,也要让粉丝们看看。
“走读”中国,他仍要继续出发!
专家|行走的66岁“耍爷”长城保护专家为啥表扬他】来源:人民网本地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