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既要有情怀,也要有创新精神( 二 )


笔者2011年参加的某影视金融班,地产与能源型企业的负责人占据三分之一,尤其是山西民营能源型企业的热情最高。
有些富豪多是历经山西2008、2009年的煤企重组,高价卖出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无论是寻求自身发展还是财富积累后的精神诉求,嗅觉敏锐的他们迅速投身到旅游与影视行业。
2010年,山西首次进入“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排名前十。
遗憾的是,热钱催热了影视圈,但山西的富豪们没有能再创出另一个《乔家大院》的辉煌。
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
殊途同归,曾经的首富王健林不再孤独。当他在缔造“文化帝国”时,“软实力”成为文化地产商的核心竞争力。
2016年,随着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的兴建,各地涌现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艺术表演剧场”“民营书店与博物馆”等聚集区背后多是大型地产企业。
2019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地产产业全景图谱》显示,有超过1/3的百强房企进入到文旅地产,如碧桂园、恒大、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绿地集团等,投资金额合计超过万亿元。
只是,“泡沫”还是来了。
2018年,王健林为过去的激进投资埋单,“高负债”的万达集团开始混改,从“买买买”到“卖卖卖”;中国文化产业最活跃的电影产业进入到“重塑”阶段,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的兴建回归理性,开始整顿淘汰。
“文化产业正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目前处于过渡阶段。”魏鹏举说。
从某种角度而言,高速度的文化产业在泡沫中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0年前三季度,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61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0.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6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1229亿元,增长21.9%。
值得关注的是,内容创作生产15855亿元,增长4.1%;创意设计服务10276亿元,增长9.0%。
这至少说明,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在一些细分领域已形成了产业链条。
尤其是电影、电视剧产业,从内容到播出平台到衍生品,基本是以“版权销售”为核心,影视行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影响力较大,有21家影视相关上市公司;演出市场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虽然释放出巨大商业价值,但在版权保护环节面临一些挑战,各自领域中的上市公司与品牌屈指可数。
 投资|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既要有情怀,也要有创新精神
文章插图
但在“文化+”新业态下,新一波互联网巨头成为泛娱乐加速整合者。近几年富豪排行榜上,排名前十中,马云、李彦宏、马化腾、刘强东、雷军等近一半富豪涉足文化产业,各自在电影、电视、网络综艺、艺人经纪以及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投资布局,即便去年春节,短视频平台介入版权与内容生产领域,但还未撼动BAT三分天下、相互制衡的竞争格局。
再加之消费升级下的文化旅游产业,各方都在碰撞,希望“融合创新”出超级IP的火花来,成为中国的“迪士尼”。
“这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对文化产业还是要有一定情怀,并具有创新精神。”李军认为,文化产业需要高成本的投入,需要社会资本的介入,但资本的目的只是去外地炒房、炒概念,还是让家乡变得更美,让更多人看到每个地域的文化魅力?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北上广占据资源、人才、消费等优势,其他各地都有各自的模式创新,对文化产业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但在向‘高质量’转型中,投资者的热情与情怀是一方面,政府管理者也应有所作为。”魏鹏举认为,有些地方的目标很清晰,但有些地方很模糊,对支柱产业的发展还在“等靠要”,对需要长时间才见效的文化产业的创新,就更没有积极性了。有些地方即便拥有好的文化资源,但综合指数很难提升上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