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言明面向平民选官之体制与程序,该篇进而论君臣之道曰:“上风,下草……夫四辅,譬之犹股肱。”这大概是复述《论语·颜渊》“风行草偃”之德教话语,亦持这种“股肱”之喻,大有贴合传统君臣体肢关系的意思。奇怪的是,简文赫然出现君臣关系“犹市贾之交易”的独特命题,这不免令人想起《韩非子》一书多有表露的君臣交易论说,如“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韩非子·难一》)云云,似乎可见交利互益之政治功利学的流传。
其实,“风”“草”本就力量悬殊,“体”(身心)“肢”(股肱)也有本末之别。何况,非但古谓“作朕股肱”(《尚书·虞书·益稷》)“作厥肱股”(《师询簋》),后劲法术之士申子亦有“明君如身,臣如手”(《申子·大体》)之论。于是,不难理解这番选贤制度理念归拢于“上总其纪”的君权秩序。进而,关于君臣上下执政智识的理解,便依循“上圣下愚”的逻辑,“彼上圣则众愚疲,愚疲则闻名,闻名则服以可用,威以弥笃益耆”。“下愚”并非否弃贤能,而是阐明臣下不应以古非今,批判时君,只须凭借贤才实施君主之愿,遵循君主之令。至于“上圣”的意义,也不止于治吏本身,而是体现由君主内在德性与智识的“上圣”,再进至“兼敷诸侯,以为天下仪式”的外王宏愿。究其君臣执政智识分疏界说,非惟曰习见于法家摒除耳目心智、一任物准之旨,而更是要达致“辅相、左右、迩臣皆和同心,以一其智,声以益彰,诸侯万邦率嘉之”的君权秩序图景。
清华简关于治道的主题颇为显著,在其成文时代应属较为流行的政法言论。此前,清华简(陆)有《管仲》《子产》,清华简(柒)有《赵简子》,管仲任法治、子产铸刑书、赵鞅铸刑鼎,皆为当世治道先驱翘楚,或许“清华简”所汇撰意旨,在于反映时代变迁的治道风尚。
毕竟,中国传统素崇治人,传世文献所见贤能思想于先秦子学闲见层出。孔子言“举贤才”(《论语·颜渊》),谓“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礼记·中庸》),孟子称“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上》),“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尽心下》),荀子则说“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贤能不待次而举”(《王制》)。《墨子》有《尚贤》三篇,力倡尚贤为政之本,对儒家式贤能理念多有超越推进。慎子曰“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慎子·知忠》),即便承《老子》“不上贤”之说而主“上法而不上贤”(《韩非子·忠孝》),《韩非子》也申言贤才职官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人主》)。《邦家处位》《治邦之道》《治政之道》所见贤能理念既有诸子通论,也不乏各家异见,若整体观之盖无奇说,与传世诸子书“举贤”“尚贤”“任人”诸说无违。这种渐趋合致的治国思索,不再祈求神权力量与封建忠诚对政治格局的维系,也不仅限于个人德性的追求及宗法血缘的维护,而是围绕国强国富以期君临天下,体现出政法思想及技艺的突破与出新。
【 彰显|清华简政论彰显贤能制度理念】前述清华简所见长篇治道,都归于君权政治图景。《邦家处位》主张依准法度,君主以法使臣、以术驭臣而结穴于君势。《治政之道》及《治邦之道》虽富于兼爱、尚贤、德教之旨,亦终归是“上总其纪”“上圣下愚”,确认尊君卑臣的君权秩序,如徐复观所言“中国过去言政治,最终必归于君道”。又如“上不忧,邦家安,其政使贤、用能,则民允”之语,可见传统选贤任贤亦实属“牧民”范畴,君王选拔少许民众成为官员,管理芸芸黔首,腾播权势,传达法令。官僚机构以及官员职能皆非周代封建切割,而是新王君权分化。在这套官僚系统中,臣僚唯得行使君主授予之权,共同拱卫君权体制。
非惟印证与补强固有的传统论断,新出文献诚不乏材料及义理的研究价值。《邦家处位》持“以度”之论提纲挈领,将贤人政治视为邦国治理核心,以制度化思路论述诸子共同关注之君臣关系、选贤任能议题,且广及法家后劲君臣分工、势术驭臣之旨趣,对研究周秦之际贤能理念与官僚政治的演进富有启示。《治邦之道》部分趋于墨学特色,《治政之道》则熔诸家于一炉,对探讨先秦诸子学说的分化交融具有参考意义,值得深加辨识。
推荐阅读
- “华佗是印度人”,印度专家再次发声,清华教授认同并提出观点
- 十六岁考上清华的天才,却爱上好朋友的妻子,钟情一人且终身未娶!
- 好故事彰显团结力量 听他们讲述“统战文化建设·同心故事荟”
- 他16岁考上清华,中国哲学第一人,却苦恋有夫之妻终身不娶!
- 67岁的张幼仪重回康桥,被问爱不爱徐志摩,她的答案彰显格局
- 陈寅恪给清华大学考生出考题, 上联 孙行者, 此人回答后立马被录取!
- 他是清华高材生,却赚不到儿子奶粉钱,儿子饿死后,选择跳海自尽
- 素有“清华才子”之称的他,明明还很年轻,为何非要闹自杀呢?
- 清华才子朱湘:满腹才华却让儿子饿死,29岁跳海自尽,妻子出家
- 16年前,28岁清华才女为爱嫁82岁科学家,如今这对老夫少妻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