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中招采让药品回归治病本意


药品|集中招采让药品回归治病本意文章插图
【药品|集中招采让药品回归治病本意】第三批国家药品集采已于近日落地 , 此次集采的中标药品进入医院后 , 引发了医生和患者的巨大反响 。 可以看出 , 第一批是谨慎探索;第二批是小范围推广;第三批则是普及和常态化运行 。 国家药品集采走完创新“三步曲” , 步入成熟定型阶段 。 三批次的集中招采 , 涉及的药品种类逐次增多 , 惠及面也越来越广 。 药价大降的好处无须赘言 , 但如何重新定位药品功能 , 怎么适应低药价时代的新形势等 , 是摆在医生和患者面前的新课题 。
药是用来治病的 ,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 但要做到这一点 , 并不容易 。 在过去 , 药品利润普遍占医院收入的四成左右 , 药品除了用于治病 , 还成为医院创收的工具 。 当吃药品回扣成为一种现象时 , 药品又沦为少数医生捞取好处的筹码 。 受此影响 , 医生选择药品就不单纯以治病为目的 , 还要考虑与治病无关的其他因素 。
近年来 , 附着在药品之上的其他功能被逐一剥离 , 药品的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位 。 比如存在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被取消 , 医生开药不必再考虑医院和科室利润;药品购销“两票制” , 消除了中间倒手环节 , “医药代表”活动也受到了严格限制 , 吃回扣现象受到了制度的防堵 。 总之 , 过去医生开药的顾虑很多 , 心情较为复杂 , 医药体制改革使药品逐渐向治病的本意靠拢 。
也要看到 , 即使医生开药不考虑医院和个人利益 , 但总得为患者着想 。 当很多临床必需药品没有纳入医保目录、纳入医保目录也有不同的报销比例时 , 医生开处方还需学会算细账 , 尤其当部分临床必需药品的价格很高时 , 就更加不能忽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 医生开药仍不能完全出于病情需要 。
药品集中招采有利于化解上述顾虑 , 让药品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发生改变 。 纳入医保目录 , 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价筹码 , 又是一项惠民举措;药价大降 , 既可让药品中标 , 又能让患者获利 。 药品集中招采虽然存在利益博弈 , 但惠民无疑是共同的利益交汇点 。 这一点反映在处方上 , 就是医生不必过多为医保报销政策差异和患者的经济能力操心 , 用药更加接近治病这一单纯目的 。
当然 , 药品有品牌 , 用药有习惯 , 当同类药品均处于低价水平时 , 对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 , 仍会存在不同的选择 。 从医生的角度看 , 疗效一致性评价等评价机制 , 虽可确保同一种药品具备一致的疗效 , 但微小的差异仍然难以避免 。 在临床实践当中 , 医患都会有独特的、更接地气和更为真实的感受与评价 , 并且这些感受与评价无法通过论证和理论推演获得 , 因而显得难能可贵 。
推动药品集中采购 , 要继续倾听临床医生独特且正确的用药见解 , 且通过疗效循证 , 既能确保评价不失真 , 又能对药企形成重视药品质量的导向 。 此外 , 在医院电子处方系统等内部互联平台上 , 可增设药品质量点评与推荐通道 , 对由此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 作为药品质量评价依据 。 这些举措 , 均有利于扫除药品适用性和多样性不足等障碍 , 使药品不仅质优价廉 , 而且医患也更乐于接受 。
科学的药品集中招采模式 , 除了要向临床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之外 , 还需实现双向互动 , 形成药品供应与疗效反馈的闭路循环 。 若如此 , 一线临床医生有更多机会贡献自己的实践经验 , 药品集中招采模式势必更趋完善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