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几句话里,满是深情厚意声声“好相与”一座城中,遍布西口文化处处“晋味儿”( 五 )


“毫不夸张地说,包头东河区(包头最老的城区)里,80%以上的人祖籍都在山西,或者在山西有亲戚。”潘复生告诉采访团采访人员。
而一直以来,令采访团采访人员听着“亲切又熟悉”的方言,其实就是“包头话”,它特指流行于包头市东河区等区县的晋语——包头方言(包头人习称为“此地话”),属于晋语大同包头片。
民国《包头市志》卷七“风俗”中提到:“包头市五方杂处,语言极不统一,除蒙人用蒙语外,汉人亦有熟悉蒙语者。至于汉话则方言不同,四乡居民,由河曲移来者最多,故河曲话为最普通。奎于市城则忻县、定襄、祁县口音为多,又杂以太谷、府谷语言,统谓之山西话。”
不仅如此,包头当地人的饮食中,除了内蒙古的牛羊肉、奶制品外,有山西特点的莜面、大烩菜也是日常。有一家饭店老板告诉采访团采访人员,他们做烧卖皮的面粉都是专门从晋南买回来的,“晋南面粉筋道,而且老一辈传下来就是这么做的。”
潘复生说,以前在财神庙前的大戏台,每逢春节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都有商人布施求财,给财神爷唱大戏,唱得最多的就是山西梆子,比如晋剧《打金枝》之类,所以很多包头人都会哼唱几句晋剧。
还有包头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流行的二人台,也是典型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的雏形就是晋剧、秦腔等内地的秧歌、道情、社火码头等曲调,结合这里的蒙古曲儿及蒙古族民歌的音乐语言和戏剧化装渐渐演变出来的,深受当地百姓喜欢。
由此可见,“走西口”的山西人对今日包头的文化历史民俗等各方面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座随处可见、可听、可尝到“晋味儿”的城市。
寻访结束离开包头,回头看这座现代化钢城在朝阳下充满生机,祖辈当年赶车、骑马、牵骆驼的情景像一幅剪影隐入其中,并不模糊,而是像地标建筑那样耸立,更像一颗指路照明的珍珠,静静指引着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包头已经成为一座伴随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工业城市,拥有内蒙古最大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和稀土加工企业,是国家和内蒙古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稀土、新型煤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并于2005年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是全国20个最适宜发展工业的城市和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之一。
据了解,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山西人踏着当年先辈的足迹来到包头,参与新时代包头的建设,他们秉承“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与原来的“相与”后代们一起,与千千万万个包头人一起,共谋新时代更大的发展。
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赵琴
相与|几句话里,满是深情厚意声声“好相与”一座城中,遍布西口文化处处“晋味儿”】(责编:李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