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规模的移民迁徙,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也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
“融合就是‘走西口’的晋陕冀等中原汉民族学会牧羊养牛、熟皮子擀毡、射箭拉弓,部分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学习耕种农田、圈养牲畜、烧火做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成就。”包头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漫漫西口路》系列作者潘复生如是说。
念情分:地远情深的晋商后代
清光绪年间,郭孝英的祖父郭全和从山西晋中祁县张北村走口外谋生,后在祁县商人所开的“复聚成”粮油商号做掌柜。
“那个时候走口外,已经不单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当时的包头已经是皮毛、粮食等物品的重要集散地了。祖父所在的‘复聚成’是市口店,是做粮食‘虎盘’的,买空卖空,有点类似现在的‘期货’生意。祖父因着山西人特有的精明远见和勤勉敬业,受到了东家重用,被人称为‘郭神仙’。他任掌柜期间,‘复聚成’很快成了包头较大的商号。”郭孝英说,“复聚成”东家对郭全和非常信任,给了他身股一股二厘,祖父自己也投资过粮油店。
虽然身在包头,但郭全和一直心系家乡。听说祁县张庄的延寿寺破败,他带头捐资重建了延寿寺,寺中现存重建碑记至今可看到郭全和的名字;同时,他也记挂着同在口外的老乡,为包头东北门外整修祁太义坟捐资。
郭孝英说,上世纪50年代“通和长”关闭后,许多山西籍的商人返回了家乡,但是他们一家因为继祖母是当地人,选择留了下来。
2005年、2006年,郭孝英一家人曾两次回到故乡祁县,并于2006年向延寿寺献了铜匾和纪念刻石。从那之后,郭孝英和老家人一直保持着书信的往来问候。“也越来越懂得了‘地远情深血浓于水’的道理。”他说。
守文化:情深义重的山西相与
“山西的相与们,你们好!”
11月24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见到郑少如时,这位84岁、精神矍铄的老人,用了这样的“开场白”。
“相与”在山西方言里,一般指因往来熟悉产生的可靠朋友,对晋商而言,指的是生意伙伴。能讲出“相与”一词,足见郑少如对山西、对晋商的了解。
1937年出生的郑少如,父亲是镶黄旗满族,母亲为蒙古族名门后裔。
郑少如自小热爱文学,1997年以高级农艺师身份退休,退休前一年组建了包头大漠文化艺术中心,出任理事长;2003年组建西口文化研究会,出任会长,后创建西口文化学说。同年,郑少如开始自费出版《西口文化》(双月刊)杂志,一直坚持到2015年,每期约8—10万字,3000多册,信息量非常大。
8年时间,郑少如的《西口文化》从历史渊源、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人文精神、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找到了理论依据及发展的脉络,寻根溯源,梳理了包头这座移民城的前世今生。《西口文化》的出版,受到了许多图书馆的关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文史馆、沈阳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内蒙古多数盟市博物馆、图书馆等都收藏了它。
“西口文化的底色就是山西,通过这些年的工作,也让我更加了解了晋商的历史。”郑少如说,在包头,山西是怎么也绕不开的缘,与山西打交道的20多年,她曾6次去河曲,多次前往晋商故里晋中市,并且多次重走西口路,是一位典型的“山西通”。
其实,郑少如本人经历非常坎坷,她为“西口文化”的付出用语言难以表述,但她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只是轻描淡写,唯独说起山西相与时,和山西老乡通话时,显得特别开心,她说“山西人实诚,好打交道,文化底蕴深厚。”
说影响:融合共通的乡情乡音
两天的时间里,采访团见到的几乎每一位包头人(主要集中在东河区),都和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凌云祖籍吕梁兴县;潘复生祖籍忻州;郭孝英祖籍晋中祁县;采访团几次吃饭的饭店老板都是山西人,就连路边随便一家小卖部的老板,问起来祖籍都在山西。
推荐阅读
- 李白杜甫很像的两首诗,千年难分高下,诗词大会康震几句话说清楚
-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西游记》里孙悟空根本没有打进凌霄殿
- 柳永的一首词,短短几句话曲折动人,流传千古!
- 丁老头的简笔画,几句顺口溜就能画出来
- 曹延斌:风语
- 才女给闺蜜写了首词,短短几句用了24组叠字,被称“清代李清照”
- 话里有话的文人们,谐音对联好有趣
- 汉朝无名氏一首诗,寥寥几句把乡愁写到极致,堪称经典却少有人知
- 范成大最经典的一首爱情诗,短短的几句,写出了世间最美的爱情!
- 杨万里这首听雨诗意境唯美,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是写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