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乔家在包头的商号影响力遍及大街小巷,可谓“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它们渗透到了包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头城也几乎是环绕着复字号的商业网络而筑起。所以,才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一说。
“复字号”称雄包头后,又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主要经营汇兑、存款、发行票据和代办捐款等业务。不仅如此,乔家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从福建武夷山办茶,后改从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一带办茶,在当地购茶山、设茶厂、生产加工各种茶叶商品,再经水、陆路长途贩运至全国各地及北方蒙、俄边境进行贸易。
闻过往:挥之不去的晋商印迹
虽然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身处乔家金街,整齐的商铺林立,独具晋韵的青砖墙和飞檐斗拱的灰瓦顶映入眼帘,四梁八柱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房檐下一串串大红灯笼,再加上听到的大多是类似山西方言的语言,随处可见的山西小吃店,仿佛身处山西老家。
在这里,采访团一行见到了85岁的何怀义老人。1923年,何怀义的祖父何玉山从宁夏来包头闯荡,并且与人合伙开了“三义栈”皮毛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有100多间客房,养了100峰骆驼。”何怀义说,他的祖父和乔家曾是非常好的生意合作伙伴。
田建告诉采访团采访人员,至新中国成立后,包头仍有复字号复盛油坊、通和长粮店等。1950年,乔家的包头商号开始进行清盘,东家们严守商规,维护信誉,无法收回的贷款放弃不要,出售各地商铺兑现储户存款,妥善安置各号伙友。1951年,“大德恒”“大德通”停业。1953年春,乔家经营了二百多年的包头商号全部关门停业。
离开乔家金街后,采访团一行来到乔贵发当年发迹的西脑包,这里现在仅剩一座高大的照壁,在夕阳中巍然挺立。附近不远处是一片气派的小区,名为“贵发山庄”,小区内一处景观墙壁上写着:“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庄——乔贵发,山西祁县人,生于清代,家境贫困,青年时期于乾隆六年背井离乡走西口……”
当年,乔家“复字号”领跑包头商业,但在包头做生意的晋商,远不止乔氏一脉。
翻阅史料,包头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晋商还有:定襄人梁如月创办的“如月号”(这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忻州智姓开设的永合成店;保德王家的甘草行西碾坊;代县上曲村人梁家的“复义兴”;河曲董家庄田氏兄弟的粮油行田油坊;太谷阳邑村杨家的“十大双”(即绒毛店“双发公”,驼庄“双盛亿”,旅蒙行“双盛和”“双盛恒”“双盛祥”“双盛裕”“双盛成”,珠宝店“双顺祥”,靴铺“双盛德”,茶庄“双盛茂”);闻喜裴家的旅蒙行“忠厚和”;定襄侍阳村人牛家的皮毛行“广恒西”以及代县李家河路店“复新和”等。
“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会蒙话草地走。换回皮毛赚大钱,千里迢迢奔包头。”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以晋商为主的旅蒙商人的情况。
11月24日,采访团一行见到了84岁的晋商后裔郭孝英老人,他曾担任包头市邮电局党委书记。据老人回忆:以前的包头,有不少以商号命名的街巷,如“大顺恒巷”“永合成巷”“复聚成巷”等,还有“代州营子”“忻州营子”“定襄巷”等以聚居人祖籍地命名的街巷。
“当年太谷商人来包头做生意,定坤丹、龟龄集酒是必带,所以包头以前还有条老胡同就叫‘龟龄酒巷’。”郭孝英说。
郭孝英提供的一本《包头历史文献选编》中写到:包头原有九行十六社,其中的“蒙古行”“自康乾之世,汉人来包,与蒙古人贸易者,谓之蒙古行”,“为包商业发达最早之一,当清末迄民九以前,为此业最盛时期,每年营业总值有达三十万两以上者”,“业此业者以山西人为最,其运往蒙地之主要货物为砖茶、曲绸、布匹、糖味、生烟、鼻烟、米面等”。
晋商辉煌的背后,是我们现在从书本、数字中无法感知的艰难。近300年的时间里,他们庞大的驼队从绵延数千里的商路上走过,茫茫草原和戈壁上充满了艰辛与磨难,自然灾害、土匪劫道,还有语言不通,可谓“富贵险中求”,在一场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财富博弈中,晋商们凭借其智慧、勇气才得以站稳脚跟。
推荐阅读
- 李白杜甫很像的两首诗,千年难分高下,诗词大会康震几句话说清楚
-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西游记》里孙悟空根本没有打进凌霄殿
- 柳永的一首词,短短几句话曲折动人,流传千古!
- 丁老头的简笔画,几句顺口溜就能画出来
- 曹延斌:风语
- 才女给闺蜜写了首词,短短几句用了24组叠字,被称“清代李清照”
- 话里有话的文人们,谐音对联好有趣
- 汉朝无名氏一首诗,寥寥几句把乡愁写到极致,堪称经典却少有人知
- 范成大最经典的一首爱情诗,短短的几句,写出了世间最美的爱情!
- 杨万里这首听雨诗意境唯美,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是写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