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专访丨《霹雳贝贝》作者张之路儿童电影的阿Q

“我们经过这个时代的人,总要让儿童电影在这个时代留下痕迹,或者变成一种地标,让我们的后人知道,那个时代还有人在这样追求。”这是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电影编剧张之路,在不久前举行的广州国际儿童电影展的创作论坛上发言中的一句话。
 电影|专访丨《霹雳贝贝》作者张之路儿童电影的阿Q
文章插图
张之路说出这话的语境,基于儿童电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创作、发行还是这个类型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儿童电影已经式微,而身为曾经辉煌的儿童电影制片厂创作部主任,创作了影响了几代孩子成长的《霹雳贝贝》《魔表》等作品的老一辈儿童文艺事业工作者,张之路在论坛之下和采访人员咂摸起这句有点“大”的话,自嘲说,“我那么说,有点阿Q是吧?”
 电影|专访丨《霹雳贝贝》作者张之路儿童电影的阿Q
文章插图
《霹雳贝贝》海报1987年,张之路在儿童电影制片厂当文学部主任。儿影厂是一个国家单位,厂子不大,200多人,但是正局级,和北影厂一个级别。那时全国的电影制片厂都有一个文学部,负责组织剧本。有一天开会,厂长宋崇说,现在已经过六一了,咱们厂一部片子还没上呢,不着急吗?咱们手头有什么剧本都说说,大家碰一下。几个文学编辑七嘴八舌贡献了一些点子,厂长都不满意。张之路那阵子脑子里经常有一个想法,是关于静电的。“那时候每天骑自行车回家,开信箱经常被电一下,开门的时候又被电一下。因为我上的是师范大学物理系,所以对科学方面的现象会稍微敏感点,不像很多人熟视无睹。”曾经是中学物理老师的张之路说,自己常年用三套思维生活着,“一个是当年学物理形成的科学思维,一个是文学思维,还有一个是影视思维,这三种思维在我脑子里团结一致,互相帮忙,所以才有了这一系列的儿童科幻电影。”具体到《霹雳贝贝》的创作里,科学思维让张之路开脑洞想,如果一个孩子带电会怎么样?电影思维让他把外星人、飞碟这些事一起编排进来“添油加醋”,文学思维让他更深沉地去进一步追问,这个孩子带电,超能力特别强,但他会快乐吗?“虽然是科幻片,但有一个人性化的内核是非常重要的。《霹雳贝贝》的内核,其实是他感到孤独。刚好那个时候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童年期,这个孤独就正好呼应了那一代孩子的命题。虽然大家伙看的时候可能谁也不会关注这些东西,但实际上这些感情在我们心里是发生作用的。”
 电影|专访丨《霹雳贝贝》作者张之路儿童电影的阿Q
文章插图
《霹雳贝贝》剧照就这样,张之路一路面对着所经历过的时代,始终带着某种天真的童心视角,以及身为一个长辈的关爱启发,始终不耕不辍地书写。论痕迹,他留给孩子们足够多,“霹雳贝贝”之父的称谓伴随他多年,除此之外,《螳螂一号》《魔表》《极限幻觉》《非法智慧》《乌龟也上网》等作品也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和幻想的一扇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40余年,张之路至今仍然没有停笔。时代不断变化,每一个年代的孩子有自己要面对的难题,所以一个为孩子而写的创作者也就不曾停下。前些年,还传出了《霹雳贝贝》要拍续集的消息。在IP最热的那几年里,许多人找到张之路。虽然知道“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早年技术的限制对于拍摄一部科幻元素电影造成的限制和遗憾还是让他跃跃欲试。80年代好莱坞已经有了《E.T》那样的科幻大片,而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只能绞尽脑汁只用“五毛特效”尽量打开多一层的想象空间。如果真的能把《霹雳贝贝2》拍出来,张之路心中还有很多恢弘的“大场面”可以用于其中。广州儿童电影展期间,张之路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的专访,谈到自己一路的创作,以及对于这个时代关于孩子的一些思考和观察。
 电影|专访丨《霹雳贝贝》作者张之路儿童电影的阿Q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