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便”三大常规史上最全解读( 六 )


3 黏液
【参考值】
正常粪便内的黏液与粪质是均匀混合的 , 故肉眼看不见 。
【临床意义】
①透明胶状黏液附于粪便表面 , 提示痉挛性便秘或黏液性肠炎 。
②血性黏液附于粪便表面 , 提示肿瘤或肠壁的炎症 。
③黏液伴脓液和血液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憩室病和肠结核 。
“血、尿、便”三大常规史上最全解读文章插图
4 寄生虫虫体
【参考值】
正常人粪便中无寄生虫虫体 。
【临床意义】
肠道感染了寄生虫 。
5 直接涂片镜检
【参考值】
正常人粪便中不见或偶见 , 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 无白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 , 偶见少数上皮细胞 。
【临床用途】
(1)白细胞:
①小肠炎症时 , 白细胞数量较少(<15/HP) 。
②细菌性痢疾时 , 白细胞大量出现(>15/HP) 。
③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 同时伴夏科雷登结晶 。
(2)红细胞: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外伤、肿瘤、肠息肉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
(3)吞噬细胞:细菌性病疾、急性出血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 。
(4)上皮细胞:大量上皮细胞常见于伪膜性肠炎、慢性结肠炎、霍乱和坏死性肠炎等 。
(5)肿瘤细胞:将乙状结肠癌、直肠癌等 。
6 食物残渣
【参考值】
正常粪便中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结缔组织、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 。
【临床意义】
(1)淀粉颗粒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
(2)脂肪小滴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腹泻及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3)肌肉纤维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蛋白质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严重障碍等;
(4)结缔组织增多见于胃疾患而缺乏蛋白酶时;植物细胞和植物纤维增多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等[5] 。
结 语
对于临床工作中的医务人员 , 会看三大常规 , 有助于及时发现机体异常如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 及时进一步检查和做出对应治疗措施 。
参考文献:
[1] 吴蠡荪.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第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6-67
[2] 熊立凡,胡晓波.明明白白看懂化验单.第3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7-51
[3] 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5-196
[4] 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6
[5] 吴蠡荪.临床检验报告单解读.第2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1-83
来源:体检中心主任之家、检验医学网、医学之声等
“血、尿、便”三大常规史上最全解读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