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乱石铺街,他铺了三百多年,我看到不止一次

秋尽冬来,阴冷瑟瑟。想到短时间内连续看到板桥郑燮的介绍和作品,感慨多多。兴化的板桥纪念馆看了,他故居去拜访了。在沙沟古镇,参观了他的私塾馆。那是年轻板桥求生存的工作场所。那天在扬州天宁寺,居然发现有一座恢复好的板桥纪念馆。我由此知道了更多板桥与天宁寺的关系,很开心!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清中期著名人物。所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随便一个名头,都含金量颇高。他虽不是状元及第,也是三元高中了。如果按照传统戏剧的走向,他应该有最辉煌的前程。然而,生活不是戏剧。社会不是舞台。在每一个纪念馆展览馆,我看到的郑板桥,都是他从书香世家到卖画为生的人生路。
 郑板桥|乱石铺街,他铺了三百多年,我看到不止一次
文章插图
兴化八怪纪念馆
郑板桥成为书画大家,不是偶然。通过他,我进一步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幼年失去母亲,他依然受到严格的开蒙及其后的教育。二十岁考中秀才。五六年后开私塾做了教书先生。三十岁左右,父亲去世。为养活妻儿老小,他不得不弃了私塾,开始卖画。但是他没有像今天那些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沦为画匠,反而在不断的创作中,成就了自己,让自己成为同时代画家中的翘楚。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润笔”这个词,就是从一篇郑板桥的故事里。他的经历说明,真正文人的风骨,在骨子里而不是表面。郑板桥把卖画这种“俗事”做得堂堂正正,竟成了雅事。他制定出《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从古到今明码标价卖画为生第一人。《板桥润格》具体价格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标好价格,还有有文字说明只收白银。理由如下:“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然后附诗一首:“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文人的价值观看,俗不可耐。但郑板桥堂堂正正放在明面,因为率真而可爱。
他出身书香世家却出生前已经家道中落。他有一肚子经世致用之道,却于官场风气不容。他在北京结交了不少王公贵胄,却不肯弯腰事人。这样的个性与性情,注定了他只能走自己的路。
 郑板桥|乱石铺街,他铺了三百多年,我看到不止一次
文章插图
瘦竹、怪石、疏兰
郑板桥的人生路,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真实。殿试的进士,不是高官厚禄代名词。他的官职,起于山东范县县令,止于潍县县令。因为灾年,他不但开仓赈灾,还责令囤积居奇者尽快按常价卖粮食给饥民。由此引得当地官绅不满反抗而辞职会想,终止了为官之路。
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个有个性的官吏。人世间多了一位名传后世的“三绝”大家。做县令,他不可能被人记住至今。几千年的县令浩如烟海,能被记住的有几个?
郑板桥“诗书画”被称“三绝”,并且各有特色。诗绝,画比诗绝,书又比画绝。他自称书法为“六分半书”。在《赠潘桐冈》诗中。他描述自己的书法风格是:“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什么是“六分半书”?将中国书法中的楷、隶、行、草四种体糅合成一体,并加入画竹、画兰的笔意。有人评价他的书法峭拔雄浑,说他的字欹正、大小、宽窄、疏密等随机布置,犹如乱石铺街。这是郑板桥书法被称“乱石铺街”的缘由。
 郑板桥|乱石铺街,他铺了三百多年,我看到不止一次
文章插图
最为人熟悉的板桥书法
“乱石铺街”,纵放中包含了规矩!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等字体笔法错落穿插,单独一个字好像随笔挥洒,一幅字组合则跳跃灵动富有节奏。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等技术,如同行云流水,又像舒缓的音乐,看了赏心悦目,听了身心俱美。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