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这部史书的出土曾颠覆了世人对《史记》的认识

我想读了标题大概就已经有人知道今天要说的是什么了 , 没错它就是《竹书纪年》 。
开门见山 , 我们先聊一聊它是怎么颠覆《史记》的: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经过了多次考察后终于得到了尧的认可 , 被确定为下一任首领 。舜摄政了二十八年之久 , 尧才去世 。舜于是将统治权让给了尧之子丹朱 , 自己则卸下重任隐居到南山之南 。但是由于他摄政期间很得世人得认可 , 诸侯并不去朝见丹朱 , 纷纷去南山朝见舜 。舜于是顺理成章回去继承王位 。
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概括起来就是:尧立贤不立子 , 舜不专权且谦让 。久而久之这种选贤的继承制度让后人无限歌颂 。我们都知道 , 在封建社会 , 几乎任何一个王朝都过不了一个坎儿 , 那就是我姓得天下 , 皇权则不能落入旁人之手 , 即便我姓已然无人可用 , 依旧顽固得穷兵黩武 。大到国 , 小到家 , 这心理是血统之论的根源 , 也是氏族可以不断壮大的力量源泉 。说这是个“坎儿” , 原因是理性讲 , 继承人永远是最贤德得那个才最有利于一个政权永保活力与攻击性 , 但历朝历代能“理性”的很少 , 尧舜禹做到了 , 因此值得歌颂 。(这倒并不是说禅让比世袭好 , 大家应该注意到我描述禅让制得词汇是活力和攻击性 , 但是就稳定性而言 , 世袭未必输)
先秦时代|这部史书的出土曾颠覆了世人对《史记》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竹书纪年》则对这一段记载有着相反的价值倾向:尧晚年逐渐昏庸 , 舜的实力也逐渐积聚 。终于 , 舜通过政变将尧软禁在平阳 , 并且流放尧得儿子丹朱 。
这……就尴尬了 , 几个主角的形象完全被颠覆 。尧不再是那个睿智的老人 , 反而逐渐糊涂 , 直到没有力量;舜也不再是“后起之秀”“知进退”的形象 , 而是个“善于反抗”“有手腕”“有野心”的人 。更尴尬的是……仿佛《竹书纪年》这段更符合人性 , 起码它是后来千年来50%朝代被推翻的缩影 。
先秦时代|这部史书的出土曾颠覆了世人对《史记》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竹书纪年》做于春秋和战国 , 作者是当时的史官 。因为年代更加接近上古(相较于《史记》) , 同时也是官方出版 , 所以可信度理论上讲很强 。晋武帝时期(没错就是司马懿孙子司马炎) , 有个盗墓得人叫不准 , 从魏国第六任国君得墓葬里挖出了这些竹简 , 对于远古时期那段历史的另一种说法才得以问世 。
后人多纠结 , 《史记》和《竹书纪年》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就《竹书纪年》而言 , 虽然有着时代更贴近尧舜禹的优先性 , 但是它曾经在宋代有过一次遗失 。遗失再重新问世 , 这一去一来 , 多了很多可能 , 也失去了很大的真实性 。有学者称 , 宋代的遗失绝非偶然 , 由于当时理学强胜 , 理学遵从儒家礼法 , 《竹书纪年》很多内容与其思想相悖 , 故有人有意为之 。
先秦时代|这部史书的出土曾颠覆了世人对《史记》的认识
先秦时代|这部史书的出土曾颠覆了世人对《史记》的认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反观《史记》也并不是没有悖论 。夏启王位世袭是古代国家与法的开始 , 在此之前 , 尧舜一直都是奉行禅让制度 , 为的就是后人可以依靠才能治国 , 这自无可厚非 。可是尧去时之后 , 舜有过一阵归隐的日子 , 把王位让给或者说“还给”丹朱 , 自己主到南山之南 。如果说 , 在一个禅让制度为共识得年代 , 为何会有舜这种“王位本该给前任王之子”的想法呢?说这是汉室用后来人的思想揣摩也不是不可以 。
除了尧舜禹得故事 , 我们熟悉的伊尹与太甲也不太一样 。《史记》称:太甲继承了王位之后任意妄为 , 被辅政伊尹关了起来 , 太甲真心悔过 , 伊尹又将其迎回 。可见 , 这里《史记》是想弘扬一种精神的 , 那就是统治者知错能改 , 辅佐着也绝对忠心 。然而《竹书纪年》却说 , 太甲被伊尹篡权关了起来 , 后来太甲发奋图强回到宫中杀了伊尹 , 夺回王权 。你看 , 完全不同 , 这一下子成了上古哈姆雷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