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安石,我们会想到很多,比如他的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又比如他的词作"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他主导的王安石变法曾令北宋一时国富兵强。
然而,因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究其原因,他的变法虽然好,但是执行不当再加上反对的人过于多,使得无法长久运行下去。尤其是他的青苗法和免行法,上失其臣,下失其民。既是王安石有三不足的精神,也终究寡不敌众。
那王安石变法又因何失去支持,我们可以从变法的过程一步步去探究。
文章插图
一、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因为北宋的三冗问题,严重危及到了朝廷的财政。宋神宗即位后,选择王安石当宰相来改革变法。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颁布的 "均输法",第一条法令刚出来就遭到了反对。九月,实施青苗法,还是没有得到百姓支持,这个问题不大,毕竟当时的朝廷上下还是支持王安石。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颁布"免行法"这个时候保守派、反对派一直阻止变法,但宋神宗依然支持,只要有神宗支持,这事就还有戏。但是免行法推行不久,宋神宗也顶不住整个大宋臣民的压力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众叛亲离,没有丝毫支持了,王安石变法已经进行不下去。王安石也被罢相。
二、 两大核心:青苗法和免行法
"青苗法"是啥?有啥用?
我国古代一直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农民种自己的地,每年给国家交定额的税。因为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一般都跟当年的天气大有关系。当没有灾荒风调雨顺粮食可以丰收的时候,到市场上卖价格就很高,反之歉收的时候,价格就很低。
文章插图
这个比较看运气,为了不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北宋初期的做法是在气候不好的时候,就以稍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入,放进常平仓中;等到市场价格高了,再拿出仓储粮,再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百姓。这种方法称为"常平法"。
但是常平仓的数量很少,只有稍微大点的城市才有。再加上北宋中期冗兵、冗官、冗费的问题,使得官方已经没有多少钱再来买农民的余粮。这就让初期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中期的阶段了。
那王安石的青苗法是怎么做的呢?每年的正月和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给百姓发放贷款,利息为五分之一。根据户口的等级来规定贷款额度(贷款可以,贷粮也可以)。到了丰收的季节,归还本息即可。看上去这个方法已经很适合百姓了,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弊病丛生。到底出了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从执行后反对者的声音来看出。
文章插图
免行法又如何呢?
北宋官府衙门所需要的一切公用物品(采办),均由首都里的各种商行供应,但是这些行业只能保本,甚至有的会亏损,但这样一来,各层官员们就有机会上下其手,索取财物,各行供应的商品和钱财往往在官府最初出钱的十倍以上,多出来的供应就被各个有权有势的阶层瓜分,这些人已经舒服很久了。
王安石推行 "免行法"之前,大宋皇宫和权贵们的一切采购,尤其是首都的采办不用花销,各商行必须为官府和达官贵人们无回报的提供成倍的商品,不仅如此,官府和权贵们还加倍搜刮商行所提供远超采购需要的商品,如果不给,就会通过权力勒索,很多小商贩多被逼无奈无关门破产。
【 百姓|王安石——“青苗法”丢百姓,“免行法”失朝堂】北宋中期三冗的问题,再加上北宋为了反腐,给官员们高薪养廉,其后果就是北宋国库特别空虚,而大臣们特别有钱。历朝历代,首都政府所需要的公共物品,都是从京城的各大商行供应来的。
但是各层官合起伙来,疯狂压榨和勒索商人,导致各行所征收的财物,达到了官府所需要的数十倍以上。这成了很多达官贵人发财致富的一条捷径。当时的很多个体户和受益人因被确定向官方供应商品而被逼的走投无路,家破人亡。
推荐阅读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王安石励精图治,一场天灾和一幅画为何能够摧毁王安石的变法?
- 风水学中有一种树,老百姓家从来不种,种到墓前可防盗墓贼
- 王安石早年最经典一首诗,每一句都气势磅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王安石,退休之后……活的明白!
- 在古代,政府允许老百姓私人持有什么武器
- 天潢贵胄与百姓共同的“爱好”——天地观,为何能让古人沉醉?
- 为何古代皇帝大多都信奉道教,而民间百姓大多信奉佛教?
- 王安石: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