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司马光这可以通过考察王安石的变法要旨与对方的攻击角度来作答。王安石在上仁宗的万言书中曾指出,当时的国家缺钱、风俗衰败的根源在于不法先王之政。不过他又认为,法先王只需要法其意即可,不需要墨守成规。这些论点成为了日后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总纲。王安石变法最初的举措是变风俗、立法度,神宗任命陈升之与王安石共同负责。王安石又将日常事务委任给同党吕惠卿。之后推出了涵盖经贸、税务、军事、农业、金融等方面的一揽子新法,并选拔了四十多名提举官。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文章插图
王安石变法波及面广,开展迅速,其用人讲究一切唯新法是从,凡任何对新法有异议者,六亲不认,一律贬黜。王安石新法最核心的要旨在于“开源”:征集社会力量出兵养马,广开税源,疏通民间财富上行官府的通道。苏轼正是针对王安石变法之快和广的特点提出反对意见的。苏轼并不完全反对变革,但他认为,国家富强需要的是凝聚人心,而要淳化风俗,朝廷就不能带头急功近利。相应地,苏轼指出庙堂应该少折腾江湖,朝廷要保护穷人利益,尊重民间秩序,要利用就便条件开展各项工作,而不宜重复设置机构、迁调官员或添加劳役。而且,苏轼对王安石的用人手段十分不满,他在上书中写道:尽管朝廷清明,没有奸佞,但朝廷不可以阻塞言路,好比没有老鼠就可养不捕鼠的猫,没有盗贼就能养不叫的狗。苏轼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国家施政应该以稳、以静为主,所有的改革应该渐进铺开,而且尽量遵照习惯行事。司马光则在治国理念上和王安石有很大冲突。司马光认为治国如修屋,平日小修小补即可,只要屋子没有垮塌,就没有必要劳神费力。为此,司马光还专门在讲读时论证了先王之法不可改。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文章插图
此外,司马光还推断当时的民智和社情也不能支持一场成功的变法运动。如,他以青苗法为例,指出民众普遍缺乏长远考量,短期内有利就一定会来借贷,但基本不会想到将来的债务危机。长此以往,会导致社会普遍贫困,随后有可能引发流民之乱。司马光引用了宋太宗时在河东推行的相似坏政为例。在理财方面,司马光也和王安石不同,后者认为国家之所以感觉钱不够花,是因为不会理财,而所谓擅于理财,就是不加赋而使财产够用。司马光则明确反对,他认为天下的财富有定数,不在民间就在官家。所以国家的钱多了,百姓的钱就少了——所谓“理财”,不过是横征暴敛,其危害甚于加税。因此,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开源”的核心内容有巨大抵触情绪。综上,苏轼和司马光是基于王安石变法的推进方式、社情民意、政治基础和治国理念等方面的种种异议和隐患,极力反对变法。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