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从洪洞走向世界,大槐树移民蕴含着何等的精神信仰?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探探八卦圈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为何大槐树下会如此久久流传?正如曾广钦在《增广山西洪洞大槐树志·序》中说:“推厥原因,盖必迁徙之时,驱各属之民,聚洪洞大槐树下,由此点齐,由此分迁,临别纪念,永久弗止,殆无疑义。”对于世代耕耘的黎民百姓来说,当他们告别父老,离开故土后,就将开启一段坎坷漫长的迁徙之路,一段难以言语的辛酸历程!兴隆繁盛的洪洞县,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也就只能成为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的美好记忆,成为他们永远依恋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民的迁徙几乎从未停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我们的步伐越走越远!无论是因为避乱、谋生亦或者国家计划需要,总而言之,中国的大江南北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移民。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中,明初“山西大移民”的大槐树传说,则是其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故事之一!
 精神|从洪洞走向世界,大槐树移民蕴含着何等的精神信仰?
文章插图
中原初定,新王朝的人口迁移!元朝末年,可谓是民不聊生。由于这一时期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同时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最终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面对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而各种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也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两淮、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百姓可谓是十亡七八。正如张养浩在《流民歌》所道:“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无衣衫,女无完裙。……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换数文。”如此惨烈的景象,可以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元末,朱元璋于江淮起兵,经过一番一番努力之后最终建立明朝。不料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天下刚刚安定,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而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称:“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精神|从洪洞走向世界,大槐树移民蕴含着何等的精神信仰?
文章插图
而在中原发生一系列战乱的同时,靠近蒙古草原的山西地区,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距离战场较远,山西全境相对显得安定,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再加上此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这一时期,山西可谓是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因为安定的环境,导致山西成为北方的入口输入地区之一,外省的大量难民开始流入山西,也让山西成为那时人口稠密的地区。此时的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县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洪洞地区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建立之后,根据人口统计,此时的山西人口比河北、河南总数还多,这种人口分布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明朝便决定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据《明实录》记载:从 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 41年间,全国移民十八次,其中从山西移民就有十二次。
 精神|从洪洞走向世界,大槐树移民蕴含着何等的精神信仰?
文章插图
为进一步恢复各地的农业生产,明初建国后,从山西继而往全国的移民基本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强力推动着,从朝廷到地方也均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明洪武年间至永乐十五年间,明廷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移民们在当地定居,并开始不断繁衍生息。经过六百余年的发展,移民子孙得以遍布全国以及海内外各地,共同书写着中国迁移历史上的传奇故事!洪洞大槐树,移民们的精神信仰!据说,每次迁民,不管家在何处,都以洪洞为集中地。据古书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开始“山西大移民”之时,官方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并发放“凭照川资”,也正因此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民国6年《洪洞县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应为《续文献通考》)载:明洪武、永乐间,屡 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传闻 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常言道:“故土难离”。在作为集合点的大槐树下集合之后,这些平凡的百姓便踏上了迁移之路!离开洪洞的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的老鸹,便成为移民们代代相传的记忆!频频回首的移民,不忍离去安居的故乡,却也不得不不离开熟悉的地方。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或许当当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时候,人们最后一瞥,也只能只能望见耸立云端的槐树和树梢上的老鸹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古槐的形象也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