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云轲
文章插图
明朝正统八年(1443)九月的一天,在姚江(今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的山顶,一位布衣之士成器,郑重地设立了明朝大臣刘球的灵位,牺牲香烟齐上,敬酒者三,而后率领家人嚎啕大哭,涕泪如雨,如丧考妣。
成器哭祭之事,被明朝人邵宝作诗曰:“万古兴亡泪满笺,一坛遥忆祭忠年。大书笔在凭谁执,高调歌沈待我传。无地可投湘水裔,有天应照越山颠。布衣闵世尤堪吊,何处松楸是墓田?”
成器,一介布衣,缘何要对一个死去的朝中大臣如此高规格地进行祭祀呢?
文章插图
【 刘球|明朝文人之风骨:刘球在狱中被肢解,其实他变通一点,可以不死的】一、青年才俊
刘球,出生于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今江西省安福县人。他自幼勤学好问,树立了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己任,誓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顶天立地、为国为民的人。
刘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青少年时期,刘球一边遍访名师学习,一边游历,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位时,年少的刘球明白自己解决不了这样的大问题,就闭门读书,苦心孤诣研究学问。
在国家升平景象出现后,二十多岁的刘球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与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
几经周折,刘球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了进士。当时,明朝政府正在进行迁都,加之对蒙古的征战十分频繁,冷落了进士们,临时没被授官的刘球见此,返回家乡,继续读书。
在家乡,刘球一边读书,一边招揽年轻人授课教书,由于他的名气大,所以门生很多,多是慕名而来。
几年后,刘球的贤能之名广播天下,连朝中重臣胡濙都惊动了。在胡濙的大力举荐下,明宣宗朱瞻基授予刘球礼部主事之职,使其得以到京城做官。
文章插图
二、得罪权宦
刘球入朝为官后不久,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幼子朱祁镇继位为明英宗。小皇帝才八九岁,正是接受教育的好时候。在太皇太后张氏的谋划安排下,因刘球在家乡当过教师且成绩突出,又经胡濙推荐,最后以刘球侍讲经筵,成为天子的近臣。
但是过了不久,刘球就因为在明英宗面前旁敲侧击权宦王振的不法行为,而遭到王振的忌恨和报复,被排挤出去,去编修《宣宗实录》,改当翰林侍讲。
见堂兄刘球入朝为官了,远在莆田县任知县的刘玭托人入京送给他一匹清凉夏布,以便于他在夏天安睡。刘球见此很生气,认为弟弟是巧取豪夺民脂民膏,就原封不动让来人带回,并写了一封家书严词警告他要好好做父母官,多为百姓们做好事、做实事,不可损公肥私、欺压百姓。
正统六年(1441年),因王振大力坚持,明英宗决定再次大举征讨麓川,平定不服明朝政府统治的云南土司思任发。
文章插图
此时,王振的势力已经很大,见小皇帝支持他征讨麓川,群臣唯唯诺诺不敢反对,就连重臣杨士奇也不敢明确表态反对出征,只是说:“自古圣人不轻言兵,但愿大兵之行,必出万全。”一方面不明确表态支持出兵,另一方面又怕得罪皇帝和权宦,表明自己不是不支持出兵,只是希望出兵要考虑周全,不可贸然行事。
见此,王振正得意自己又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了,不料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现在出兵征讨麓川。
众人一看,又是刘球。
刘球陈述不出兵的理由是,麓川叛乱只需派人招抚和解便可,不需劳师远征;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针对西南,而是北方蠢蠢欲动的蒙古,国家应该操练军队,加强防务,时刻防备蒙古入侵。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