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玲在《寻访谭嗣同》中,就展现出了她强大的组合能力。既然要以众星拱月的方式来烘托谭嗣同,用别人的生活细节来展现谭嗣同的风骨,就要精准把握这些人与谭嗣同的交集。这些人是如何影响谭嗣同的,而谭嗣同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彼此之间互为因果,这些在前人的作品里,反映得并不多。彭晓玲不但找到了新视角,也找到了事物的关键性纽带,从而避免了碎片化写作。她繁略得当,用简练的笔触,通过对他人生活的精彩描叙,完美地把谭嗣同的精神和品格凸现出来。并且都是点到即止,不拖延,不凌乱,笔有尽而意无穷。并且在叙事节奏上也把握得很好,让读者能跟得上她的节拍,同情感,共思维。
其四,个性语言把握难。
写文化随笔,语言很难把握,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就更难了。为什么说语言难以把握呢?因为写作者收集的素材,要么是古文,读起来很吃力;要么是一些乡村文字工作者的口述笔录,属稗官野史类,很粗糙,文字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都不强。而写作者要将这些古文和“口述笔录”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非常头疼的事。
所幸的是,彭晓玲不但在她的原创散文里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这些历史随笔中,语言也能自成一派。读起来,不像很多的历史散文,半文不白的,给人一种夹生饭的感觉。彭晓玲清楚地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无论写什么东西,都能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那么题材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正因为彭晓玲深知这一点,一开始,她就避免了文化随笔的材料化倾向的问题,而把史料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这是任何写历史散文的人,都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广告寻访谭嗣同作者:寻访谭嗣同京东
其五,形成独特立论难。
这要求作家有很深的思想哲学底蕴。一个人,一个事件,一段历史洪流,前面的史学家和学者,已经有了定论。把他们的论点搬过来,组合一下,用自己的语言演绎一番,这是一种写法。当然也可以,但如此人云亦云,限制了历史随笔的高度。
在我看来,一个作家,要对一段历史感兴趣,就得重新挖掘,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能照搬别人的观点,在思想上要有自己的建树,要有新论,要自成体系。哪怕你是错的,别人也能从你的立论中,分析出你的性情和思维脉络。我知道的作家中,有两个写得不错,一个是当年明月,一个是张宏杰。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不管其观点是对是错,他的很多立论,让人耳目一新。他虽然用的是一种学者看不起的戏谑叙事方式,但他几乎给后人打开了一扇进入历史的新大门,其功不可估量。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其立论更是颠覆人的三观。那些历史上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在他笔下都有了一副新鲜的面孔,仿佛他们在另一个时空重新又活了一生。我虽不能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至少给了读者一个重新思考历史的方向。
可喜的是,彭晓玲在《寻访谭嗣同》里,时不时有自己的新论,并且还能够自圆其说,让人思索之余,不免刮目相看。但她在自成一派这一点上,还是有些遗憾。她的新论,她自己的论调,就是她自己的观点。但把她自己的文字,把她运用的史料调动起来,来佐证她的观点,她还是做得少了些。
本文作者谢宗玉,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来源:岳麓书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
- 印度10大民间绘画风格,别再说只知道细密画了!
- 几本字数多好评多的精品小说,剧情反转意想不到,风格搞笑笑料足
- 王安石: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Acquire新作《残月之锁宫》公布:黑白水墨画风格的 3D和风RPG
- 不足一平尺,仅129字,比爨宝子还有风骨的竟是这通碑
- 十本搞笑风格的网络小说,《修真聊天群》上榜,这下过年有书看了
- 别具一格的刺青文化,唐宋时期就流行刺青了,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 乾隆|西湖边有一处皇家藏书楼,兼具江南风格,为藏《四库全书》而建
- 来台儿庄看雪景,感受南北文化八种风格的静美
- 红色风骨·全国首届丹霞主题中国画创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