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东晋的陶渊明VS新罗的崔致远,两位辞官归隐的文人有什么异同?

退出官场,归入隐居的原因显示了各自时代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与崔致远虽然都是各自时代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但是由于他们身为文人,有对于远大和单纯政治理想的抱负,因此始终与当时黑暗官场的风气格格不入。
这使得二人最终都不得已,且怀着充满了无奈和愤懑的心情结束了自己的仕途,不过关于陶渊明和崔致远退出官场之后,选择隐居的原因不同,却也展现出了他们身处时代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地方上的一个县令,准确来说是彭泽县令。作为一方的父母官,按理说陶渊明虽然没有足够大的权力,但是也能够将一县作为自己施展抱负的舞台。
而且陶渊明一生为官十三载,从政治经验来说,陶渊明也是官场老将了,可是即便如此长期的官场生活,却依然没有能够改变陶渊明本人最初的文人志向。
《陶渊明集》载:"相将以道,忽忘饥寒。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意。与汝偕行,舫舟同济。"
 辞官|东晋的陶渊明VS新罗的崔致远,两位辞官归隐的文人有什么异同?
文章插图
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者在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穷酸书生的穷志向,或许你我都没有能够达到陶渊明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认知,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感觉。
辞官|东晋的陶渊明VS新罗的崔致远,两位辞官归隐的文人有什么异同?】而当自己的妹妹去世之后,陶渊明认为,自己解脱十多载无奈官场生活的时机终于到来,他毅然决然辞去县令,以奔丧为由归隐田居,从此一去不复返。
而崔致远虽然也选择在仕途巅峰之时,选择归隐,重要原因便是当时的新罗,正处于非常黑暗的时期。
当时的新罗奸臣当道,崔致远的政治构想一直得不到支持,因此在实现政治抱负无望之后,他选择了归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是跟随着自己的志向和心愿,而崔致远的归隐,则更多是显示了其对于政治的绝对失望,最终选择无奈退出。
 辞官|东晋的陶渊明VS新罗的崔致远,两位辞官归隐的文人有什么异同?
文章插图
归隐后生活的不同表明二人对时代的看法不同
陶渊明的归隐仓促而且充满了决绝,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那种,深受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的熏陶,这也使得其在归隐之后,能够写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载名句。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一事上,将那种文人的性格发挥的淋漓尽致,既然这个官场容不下我,那么倒不如说,我的心里容不下这个官场,这就是那个时代书生独有的性格特征。
《陶渊明集》载:"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且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亦崎岖而经丘。"
而崔致远面对新罗政局的黑暗,面对自己孤独战争的局面,他的内心波澜起伏,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政治思想,来为新罗谋划一个美好的未来。
可惜现实情况,将其政治抱负压抑的死死的,这就让崔致远对于官场生活,产生了极度悲观的看法。
 辞官|东晋的陶渊明VS新罗的崔致远,两位辞官归隐的文人有什么异同?
文章插图
与陶渊明的豁达和决绝相比,崔致远则显得有点放不开,似乎对于自己的官场生活有些依依不舍,但是又被文人书生的那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所牵绊,这就造就了崔致远本人的矛盾性格。
而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直接造就了二人在告别仕途,步入隐居生活中的不同经历。
陶渊明在归隐乡下之后,俨然与大自然与百姓融为一体,这一点从他的日常生活,即朝五晚九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够看出来,同时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也创作出了大量的田园风格诗,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美誉。
而崔致远在远离仕途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定居生活,而是通过游历名山大川,遍览风土人情,来将自己的抑郁全部释放。
既然官场上得不到才华和志向的施展,那么以大山大河,以民众百姓作为舞台岂不是更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