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沈向洋:创新就要做到极致,用开源的方式培养未来工程师( 三 )


王超:蓝翔技校是吧 , 能这样理解吗?或者说 , 工程性的创新可培养性更强?
沈向洋:我多加一句 , 我对蓝翔技校非常敬仰 。 你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 , 做技校也一样 , 我们挖土也要比别人挖得好 。 但我的意思是 , 我预测中国未来十年后 , 会编程的人或许能达到五千万人 。 虽然不见得像王小川这样都能得奖 , 但哪怕会写Excel , 工作效率就已经很高了 。 如果用开源的方式培养人才、提高水平 , 不要说提高10倍 , 只要提高2倍 , 对社会效率影响就会非常大 。
工程化创新更强调效率王超:刚才看到工程化的创新实际上是非常强调效率 , 比如说他要考虑成本 , 考虑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 前段时间有一个媒体的报道说 , 阿里在疫情期间开发的效率提升了20% , 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 是真的吗?
程立:这个完全真实 , 连我都没想到 。 我去年年底任阿里CTO , 那之后恰逢疫情 , 大家来不了办公室 , 甚至去机房都很难 。 我当时想 , (大家)只要能继续工作就好 。 虽然第一周业绩确实有些下滑 , 但接下来的两周竟然迅速提高 , 甚至比平常都高 。 这是因为 , 疫情期间节省了通勤时间 , 开会不用找会议室(线上会议) , 而且疫情也让大家看到 , 社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 激发了大家努力工作的热情 。
这也说明 , 数字化的工作方式完全可行 , 但我们也担心 , 人与人之间碰撞产生的创新少了 , 所以也希望大家能聚在一起正常工作 , 但数字化、智能化同样是趋势 。
关于企业的原创创新 , 主要有两点 , 第一还是离经叛道的精神的培养 , 尤其是企业、学校内部的培养 。 大部分情况下 , 能快速上任职位的人往往循规蹈矩 , 但可能会少了些创新精神 。 所以我们也在反思 , 如何鼓励创新精神 。 第二 , 我觉得企业要为这样的原创型创新提供足够的条件 。 现在中国企业慢慢有了足够的资源(算力、数据) , 这实际上是给基础(原创)性突破提供条件 。 企业确实要有担当和投入 。
清华教授沈向洋:创新就要做到极致,用开源的方式培养未来工程师文章插图
沈向洋:刚才程立讲的这一点 , 我觉得很到位 , 因为一个大企业在做产品时 , 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 不然产品就做不出来 。 但如果每个小团队能够像一个齿轮 , 卡在里面向前推动 , 那么局部创新也是值得鼓励的 。 表面看来 , 有些东西表面上看是重复制造 , 但本质是不同的 。
这种创新精神在大企业里想要保持 , 其实很困难 。 因为技术这部分 , 是整个产品线很小的一部分 , 最后产品怎么流入市场?怎么营销?整个链条其实非常长 。 也就是说 , 技术的确可以有所创新 , 但从产品整体创新相当困难 。
王超:沈向洋能不能分享一下 , 你在微软工作的时候 , 在保持创新的热情、和平衡工程效率之间 , 有没有什么心得?
沈向洋:程立刚才讲了 , 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 , 资源就足够做一些创新、甚至可以鼓励创新 。 每家公司不太一样 , 微软会选择做一些长期的大型原创工作 , 例如成立微软研究院 。
微软七八万工程师中 , 大概有一千多位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在微软研究院做原创工作 , 我们希望能10年、20年做量产 , 目前已经做了十几年 , 还处在早期发展中 , 但这些工作必须做 。 短期创新其实也简单 , 最难的是3到5年的时间里 , 什么东西又能创新、又能走向市场 。 做互联网产品其实比较幸运 , 因为周期短、见到用户的速度快 , 不像一些TO B的项目 , 相对要更难 。
企业的下一个展望方向:AI王超:我再问一个问题 , 大家当下最关注的技术前沿变化有哪些?
程立:我个人对AI的下一步发展比较感兴趣 , 当算力、整个数据量和复杂度再上一个量级之后 , 还会出现哪些新发现 , 这个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 每当这个行业在技术上到了平台期之后 , 我会特别关注 。 从企业来看 , 我们则会比较系统地梳理未来要关心的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