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沈向洋:创新就要做到极致,用开源的方式培养未来工程师( 二 )


创新这条路 , 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
面对这些问题 , CNCC 2020特意举办了一次圆桌论坛 , 邀请了各企业的技术高层“围坐一团” , 进行一次圆桌论坛 , 来讨论这些问题 。
清华教授沈向洋:创新就要做到极致,用开源的方式培养未来工程师文章插图
对此 , 清华双聘教授沈向洋、阿里巴巴CTO程立、搜狗CEO王小川、百度CTO王海峰、小米集团副总裁崔宝秋、中科院研究员包云岗、滴滴副总裁章文嵩、VMWare中国研发区总经理任道远在讨论后 , 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
创新这条路 , 他们该怎么走?主持第一场圆桌论坛的 , 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副秘书长王超 , 这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不确定时代的企业创新之路” 。
王超:刚才李老师演讲时 , 表示原创和工程的创新都很难 , 但难点不一样 。 能否分析一下 , 原始创新和工程创新各自难在哪里?
工程化创新 , 到底难在哪里王小川:其实大多数公司经历的都是功能性创新 , (比方说)我们要去造一个火箭 , 里面得把各个环节想清楚 , 还要有耐力、坚持 , 搭建时不能出错 , 这一点非常难 。 而且 , 行业技术在迭代 , 要保证预见的东西在领先处 。
此外 , 要找到合适的、算法型的人 , 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 原创不是技术活 , 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想法 。 它原本不存在 , 你要让大家相信它 , 这里的难点 , 不在于工程实现 , 在于坚定的世界观 。 做对了外界认为你是人才 , 做错了外界觉得你是疯子 。 原创不仅是去客观世界找答案 , 还对主观性要求特别高 , 两边对人性的要求不太一样 。
清华教授沈向洋:创新就要做到极致,用开源的方式培养未来工程师文章插图
“未来中国的发展 , 应该培养更多工程师”王超:刚才谈到原始创新和工程化创新 , 沈向洋一定有深刻的见解 。 因为在微软时 , 他应该是以工程性创新为主 , 今天回到清华 , 有没有可能开始做原始创新?
沈向洋:我博士毕业以后20多年 , 一直在做基础性科研 , 后来在微软研究院时 , 开始做工程性研究 。 这个问题王小川有很好的观点 , 我觉得原始和工程性创新 , 或者做研究和做产品 , 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
做科研 ,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 , 新的东西在哪里 。 只要单点突破 , 大家就觉得这个科研做得很好 , 尝试过几种方向后 , 只要有一个方向做得很好 , 那就说出来 。 其它做得不成功的 , 不告诉别人就行 , 这是科研方面的思路 。
做工程产品就完全不一样了 。 (它是)一条很长的链子 , 你任何一个链子掉了就出问题了 , 这里面思维是不一样的 。 从这个角度 , 我觉得选人时也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
王超:(大家可能)有这样一种印象 , 中国人在原始创新上要差一点 。 当我们看到有人发射火箭、又进行了回收 , 可能我们很快也做到了 , 但如果没人做过 , 我们可能就没去想过 。
沈向洋:你刚才提到 , 大家在国内的创新人才培养上很着急 , 但过去这40年 , 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大 , 因为出现了两个东西 , 一个是互联网 , 一个是开源 。 互联网出现后 , 我们就知道别人做了什么 。 十多年前 , 纽约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我时 , 我曾经说过 , 如果不看创造的话 , 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只有三个月 。 因为MIT一篇论文发出来 , 清华比它实现得还快还好 , 三个月就出结果了 。 开源这件事情 , 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 。
还有一点 , 我们用什么方式可以尽快培养出原创类型的创新人才?当然 , 要有很多人回到大学、回到研究院做学生 。 (但)我想光靠一个大学是不够的 , 未来中国的发展 , 应该培养更多的工程师 , 可能也许最后蓝翔技校这样的模式 , 才是我们应该去探索的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