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看不懂的就是合着买书,就是行里所谓“加磅”,加磅最后还是要卖,卖出去了皆大欢喜,卖不出去了怎么办,怨声载道了。我就碰见过几次这样的事。有一部黄丕烈题记的书,卖了几次都没有卖掉,就是所谓“众筹”买下,希望高价卖出,结果迟迟难以兑现。
现在很多人将收藏古籍视作投资项目,声称绝无可能找到比买书更好的投资了。我以为藏书本身只是业余爱好,可有可无,除非是中了邪、甚至借贷买古籍书。清末民初有位藏书家,名叫邓邦述,就是以借贷买古籍善本,玩不转了就迅速破产抵押出去了。这是前车之鉴,不可不知。其他收藏都一样,切忌借贷玩收藏游戏。切记切记。
11、今天嫌贵,明天更贵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古籍书这东西,随着经济发展和藏书爱好者日增,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之间,永远都会令人觉得,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古籍书价格上涨的速度。好善本书今天看似价格很贵,现在不买,等等看,随着时间推移,好书的价格以后更贵。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生命和生命的精华时段也是有限的。善本书都是千年神物,成了精的,人的一生也许永远也等不来。
对于古籍善本收藏家来说,藏书都好似心头肉,不是有钱就可以得到的。有些收藏家甚至将藏书等同身家性命。古时有唐太宗骗取《兰亭序》的故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沪上著名的碑帖《南阳太守张玄墓志》也是一例。在过去,拥有此类藏书的人家,一定懂得它的文物价值,没有善价,就别去找没趣。就是有善价,对不对脾气,想不想给你,那还两说。
这类藏书,是藏书家水平的标志,或者属于海内外孤本,或是藏书中的名品,诸如天禄琳琅旧藏元茶陵桂山书院刻本《孔丛子》、元泰定四年(1327)梅溪书院刻本《尚书集传纂疏》(图7·2·11),清咸丰二年(1852)劳权精抄精校本《松雨轩集》等等,均属无可替代的藏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艺术品的价格上涨,水涨船高,有朝一日重现江湖,估价只能更高,不可能会降低。要么出更高的价,要么就是没有,能得此藏书者,在藏书界地位就有所提高。如果有人问道,天禄琳琅藏书、宋元刻本谁有全本,有几人敢答应。再问藏书家,黄跋顾批,毛劳二抄,当今谁有齐全者,有几人敢答应。没有,还敢称自己是大藏书家,岂不令人笑掉牙。一部好书,出现于市场,本身就像昙花一现,要想再见一次,不敢说要铁树开花那么久,可谁也说不准要多久了。独有之书,是为至贵。欲想独有,必付出代价。
藏书要有前瞻性,收藏热点不断地回转。比如说一段时间古籍的雕版书,得到热捧,碑帖之类相对冷清。十年过去了,现在碑帖印谱之类又热了起来,雕版书热度下降。若干年前,明清书札收藏极火,现在是当代文人书札。有时非热点,就是机会。这就是要有前瞻性,抢占先机,抓住瞬间即失的难得机会,否则都是跟着潮流和热点,就是抢,也不一定能得手。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现在不是热点,将来未必就不是热点。不必跟着热点走,该出手时就出手,先下手为强。等到成为热点之时,那就会更贵,付出的也会更多。
12、竞拍有技巧,祝君好运
古籍拍卖是一个可以捡到便宜的奇妙去处,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一种君临天下的美妙。但是拍卖也是太充满变数和太多诡异的招数,令人无从招架。不必像一些专业的前辈进行校书、辑佚之类研究,只要尽到一个时代的保护义务就够了。现在社会分工如此细腻,研究者不必一定要成为藏书家,藏书家也不必一定要成为研究员。各司其道,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香火多做一点贡献。人虽不可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生活方式。藏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觅书、护书和读书。
当今世界对于财富的追求,可怜的只剩下了那么点东西,我们已经丧失了许多情调和享受,回过头来想想,那是人生意义和乐趣吗?我以为拥有善本书的充实感和快意,书的主人最清楚。一个人能安安静静的坐在茶几旁、躺在沙发上,悄悄的将人类思想精华,逐字逐句吸进自己的大脑里,领略天下酸甜苦辣麻,那将是一件多么奢侈而幸福的事。藏点书,读点书,对于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来说一定会大有裨益。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的乐趣,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乃是藏书之本。
推荐阅读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中国古代三大奇书,日本一著化妆品品牌,取名自其中一本书
- 男人不可以穷,静下心读这六本书,永远不晚
- 价值连城的古籍,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
- 她是中国首位女历史学家,丈夫死后写了一本书,毒害中国女性2000年
- 这本书凭什么能刷爆大半个娱乐圈?
- 浙江“造纸匠”钻研古纸技艺 提供中国80%古籍修复用纸
- 本是中国千年古籍,却被日本抢先发表,学者:损失早已不可估量
- 寒夜里看看这本书,它教你在没人注意的地方看到美丽
- 清朝曾封禁过两本书,谁想大清因此亡国,日本却靠它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