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书|拓晓堂:古籍拍卖会买家行规经验叙谈( 六 )


6、书有灵性会认人
就像千年的狐狸,万年的龟,古籍善本书,尤其是宋元孤本、名家抄校稿本,传之数百年,甚至近千年,都成精了。这等有神物护持的东西,有灵性,会认人。
就像《白蛇传》的故事一样,千年等一回,断肠也无怨,可遇不可求,剪不断前缘。一部好的藏书,就像成了精的白蛇,它会认人的,不是你想要就会有,就能有的。得到一部好的藏书,那也是缘分。首先在心态,相信世上好人多,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相信好人有好报。做事也不急,天塌下来也轮不到我去顶着,这班飞机没赶上,但是航空公司并没因此而倒闭,着什么急。所以,不必着急,一部好书是你的,那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还是得不到,即使偶然得到了,结果往往是苦涩的。这些只有经过了才知道.才有体会。当年兆兰堂主人竞买天禄琳琅旧藏的御题诗《佩铺》,一时失手,心中惦记了好些年,突然藏家有事,急于出手,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般,没有费大力就获得,解了长久的心愿。
不是你的,就是到手了也会飞走。这类事在拍卖场里也已经遇到不是一次两次了。当年拍卖有政策,属于一级、二级文物的古籍书,不允许私人购买。拍卖中有些藏家看到了,相中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竞买到了,可是按政策就是不能给,最后只能放弃。如(元)泰定梅溪书院刻本《尚书集传纂疏》,第一次在嘉德古籍拍卖时,以50余万成交,但依有关文物政策,不予办理交割手续。待到2014年春季,国家新的《文物法》和《拍卖法》出台,法律允许私人买家购藏,此书再次拍卖,可这时的估价已经是1200万-1400万元,时过境迁,物虽在,人已换;人虽在,事已非了。那就是没有缘分。
缘分这东西,不论是凡人还是精灵,总是两情相愿。还有一些藏书家,就是喜欢等待拍品流标之后,与拍卖公司谈价钱。有的成功了,但是每每遇到真正好的珍本之时,大部分都不成。因为拥有藏书的人家,不愿意会后商量交易。说的形象一点,都已经成精了的书,就不想进这种人家的门。你有这情,书还无意呢。其实,这类买家也不好好想想,一部好书流标,意味着就是“美人黥面”,好端端的添上了一笔令人添堵的经历。即使会后成交了,也好像是娶了一位有“流标”烙印的美人。日后再想出手,也要因此打折扣。这究竟合适吗?
故而对于藏书家来说,遇到非常合适的重量级珍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碰运气,寻找机会,一旦有这种机会就应该抓住,过期就很难说了。这种顶尖的东西非常难得,常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指的这等拍品。你纵有金钱千千万,费时费力无数,难得再见,也是抬头空望月。
古人云: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藏书也是如此,有德行、知天命、待机缘。
7、不挑剔成不了好藏家
挑剔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些人可能比较随意,而有些人对生活的细节严格挑剔。在生活中,这类过分挑剔的人,常受到人的讨厌。但是对于一位好的藏书家,过分的挑剔是必备的特质。对拍品和藏品不挑剔的人,同样也成不了好藏书家。
古籍书的好与普通之间,有很多的衡量标准,不一定古老的就好。古人云:不材之木,若是之寿。说的是不成材的树歪七扭八,没人要砍伐了做家具,所以可以长得时间长。如此道理,好书人护之,得以长久;烂书无用,没人翻看和使用,也可以得长久。明末清初的大藏书家毛晋,将宋刻本分为甲宋本,包括浙刻本、蜀刻本等;乙宋本,福建地区刻本。原因就是建刻本纸张多用粗糙的竹纸,刊刻校勘不精,错误甚多,不可与浙刻、蜀刻相提并论。同等收藏机会,挑剔者首选浙刻、蜀刻等,求其次才考虑建本。
藏书有宋元重器,自然分量影响大,也很开心。但是善本书的精和善,各个时期都会有,比如民国年间有玩清代精刻本的,有玩民国红蓝印本的,这些书籍刻得很精,也有许多说头,以前就不是很贵,初入道藏书的就可以玩得很开心。当然这对于财大气粗的大藏书家来说,那就更不是一个问题,如民国年间的大藏书家陶湘,就玩明末套印本、清代的殿本书,照样玩得很有成就。东西不在大小,在于有心,在于有趣,在于有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