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书|拓晓堂:古籍拍卖会买家行规经验叙谈( 五 )


找到专业的人,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再就是找到有诚信的人,这是第二步。最后就是你的为人,好的为人处世,就会有好的专业和有诚信的参谋围绕在你的身边。专家的回答,必须是肯定的,不能似是而非,抛砖引玉。任何咨询专家的犹豫的回答,都会影响买家竞买的决心,因为有时抛出去的是砖,引回来的是更多、更大块的砖,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无聊争辩。
在传统的古籍书店,买家可以在书店里坐下,一边与店方聊聊天,一边看看店里的古籍书,数量不会太多,三五部已经不少了,随时去,随时都可以如此。但是古籍拍卖与古籍书店买卖显然不同,前后不过三五天,动辄百件,甚至数百件,种类也繁多,来客川流不息,而且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接应不暇,很难周全。拍卖公司的业务主管,有义务对于藏书后进者循循善诱,指明佳径。也有责任为卖掉一部书,从版本到装帧,收藏到题跋,甚至刁钻的初印本或是后印本,卷帙完整和叶数,序跋目录,外界收藏数量等等,一一回答。话是依葫芦画瓢,说了数遍,连自己都觉得乏善可陈了,人常言话说三遍淡如水,可是还要硬着头皮说,何言乐趣所在,那才叫做苦不堪言。作为买家来说,就是要咨询,不看脸色,不怕其烦,而且越细致越好。
天酬勤人,研究图录、预展审查、多方咨询,一个不能省。做功课累人,但是有丰厚的回报。懒驴上磨,一心想着碰运气,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等着你。
5、书逢对手,当仁不让
善本书从来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罕见之物,尤其是一些名品珍品,也许一生也不得见,更谈不上是否曾经拥有了。每当遇到一些不知深浅的朋友,说,哥们,哪些书是你要的,我们给你找。说得多容易,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要找的善本书稀见品种。
我经常对一些藏书圈的朋友说,古籍善本不是一个好行业,卖掉一件少一件,又不能生产复制,本身在市场上数量也极为有限。偶尔出现一部好版本、好收藏、好品相的善本珍本,往往引人注目,就会有几个藏书家盯上,对藏书家来说,这可以说就是艳遇,想要得到,那就要看谁下手稳准狠了。
真正的藏书家,大都是工商界的成功大佬,哪位不是会算计和善于算计的,这是工商巨头的特性。在商言商,只有客人,只有竞争对手,没有朋友。就是为了一部书,什么事都会干出来,公开的,暗地的;道德的,不道德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只认成功,不认手段。为得一部好书,没准还能成为未来的一段藏书趣话呢。
一旦几位藏书家相中了同一部古籍书,不可以友情为上,轻易地拱手让出,都是有实力和资本的人,哪有不过一过手,比划一下武功就甘拜下风的。拱手让出,结局有时会令人后悔一辈子。所谓道上高手相逢,价格也会立马扶摇直上,这是就要比决心、比意志。欲得好书,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血拼为上,虽败犹荣。当然在这里,对善本书的认知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钱并不一定有势在必得的决心。2004年春季曹大铁先生藏书专题拍卖中,为争夺钱谦益稿本《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就是亚洲首富李嘉诚,对阵上海新秀杨崇和,结果杨先生竞得。理性的认知,决定成败。
古籍拍卖场盘子规模小,每次拍卖的珍本数量有限,有时拍卖场里多了一位藏书家,就立刻热闹起来。虽说是多一个少一个没太大关系,可是多了一个重量级人物,价位会搞的顿时天翻地覆。因此有可能没买到,但是买到了的人肯定是倒霉透顶了,那买到的价格可能会让他气得三天不思饮食。没有买到的那就更惨,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有时死都不知道倒在了谁的枪口下。
有位历史名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的话, “藏书是一个小病”,说的是藏书会令人上瘾,由此而产生出一些不是很常规的行为。平日里客客气气,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可是一到拍卖场里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出手凶狠,不讲情面,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架势,即使倒下也要悲壮。没有这等气概和秉性,成不了好藏书家。竞买场中,让书于人,就得想好也许要承受一辈子的思念煎熬,如果没有这种承受能力,那就当仁不让。即使一败涂地,那也是实力不如人,无怨无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