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人|捻军的兴起与覆灭:目光短浅的一帮人,自己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二 )


初期,黄旗捻军的核心势力是张姓,毫州雉河集以北为其势力范围;蓝旗捻军的主体有韩、刘、李等姓氏,在顺和集一带活动;白旗捻军的姓就更多了,雉河以南是他们的地盘;黑旗捻军也有很多的姓氏,聚集在雉河集西北;红旗捻军人少,地方小,没什么影响力。
这些集团,都是以宗族为核心,以一种松散的形式“结盟”。后来,这种联合被打破了,只有张、龚、苏三个宗族集团成了起义军的核心力量。这种组成方式相当原始,不便于管理,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争斗,给了清军逐个击破的机会。
 一帮人|捻军的兴起与覆灭:目光短浅的一帮人,自己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文章插图
这也可以解释后期出现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在这些集团内部人员互相争斗的时候,为何其他人都是看热闹的姿态。
说到底,这由流氓无产者性质所决定,只在乎自己那块地盘的利益,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一概不管,这就是宗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在“作怪”。只是局部“同宗”之间团结,并且,他们极力排斥“外者”,只要占着自己的那块山头就好。一边和清军殊死搏斗,一边内部自相残杀,这不是自掘坟墓是什么?翻开捻军的历史,满眼都是各种背叛,有谁总结过?
除此,在这支起义军的人员组成中,地主老财和穷光蛋各半。
这帮人造反后,首先冲击的是当地的地主,他们或是被杀,或是逃亡。普通人员基本上都是穷光蛋身份,而地主们则成了领导者。来头都不小,前面提到的张乐行是个地主,各种行当都做过。而张宗禹家里的地多,还雇了很多人。所以,张姓基本上都是财主身份,只不过,有大小区分。
陆遐龄同样是财主,家庭背景可以,书香门第,自己还是个武秀才。家族三代尚武,可以说得上是当地的“豪强”。而苏天福,只能算得上是个小财主。所以,细数这些首领的来历,他们在造反前家境背景都不错,只不过,是由于各种原因,被逼着走上了一条“黑道”。
 一帮人|捻军的兴起与覆灭:目光短浅的一帮人,自己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文章插图
难道他们不怀念以前的安稳日子吗,不怀念以前的享受日子吗?
只是形势所迫罢了。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内心的政治诉求几乎没有。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怎么会有明确的政治动力?就像大海中的一条船,无法辨明方向,只能“随波逐流”。但是,清朝廷,却不允许这股“反流”继续,所以,他们怎能和目的明确的朝廷军抗衡到底。
虽然,这期间他们也取得过几次战役的胜利,但是,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面前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所以,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悲剧。
其实,那些出生贫寒的穷光蛋们,骨子里都有一颗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是,他们走上这条道,只是单纯的为了生存,甚至,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或者是为了报仇。所以,他们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不会过多的考虑下一步怎么做,是不是要翻身做主人,是不是要推翻现有的政权。
没有想法,没有后方的保障,只能将斗争进行到底。
 一帮人|捻军的兴起与覆灭:目光短浅的一帮人,自己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文章插图
当然,也有人考虑到了这一点,李昭寿之流的穷光蛋、苗沛霖这类的读书人......但是,他们更多想的则是自己,想报自己的私仇。因为,他们的想法在起义前后,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在他们看来,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可以达到目的,出生入死的兄弟都可以出卖。所以,从认识层面上,他们就没有真正想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内部又不团结,一直都是环境所逼,逼着做“贼”,逼着和清军一路厮杀,逼到了最后,这些人都走进了死胡同。
参考资料:
一帮人|捻军的兴起与覆灭:目光短浅的一帮人,自己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推荐阅读